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数学教学中构建“学问课堂”的行动研究

作者:张皎  日期: 2024-04-11  点击:

               数学教学中构建“学问课堂”的行动研究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    张皎 

 

【摘要】:课堂教学的两个特质是生命性与生成性,学生在课堂上会“学”会“问”将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学问课堂”中“学”与“问”交融行进,探究知识源流,丰富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

【关键词】:学问素养   学问课堂   成长发展     

 

困惑与追寻:“学问”素养为何缺失?

一段时间以来,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问题教学”方面给予了很多关注,内容涉及问题分析、策略探讨、课堂设计、兴趣培养等多个方面。

现实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追问下也能顺利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可总令人莫名地感觉缺失些什么?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随着知识的深入,能够自发地提出疑问,自然地引出新知,那将是如何地令人欣喜!对,缺失的就是思考的主动、思维的灵动、思想的生动。

 

实践与思考:构建“学问课堂”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问”意识?怎样提高学生的“学”“问”素养?我和我所在的教研组开始了“学问课堂”的行动研究。我们以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学问课堂”的实践理念、内涵意义、方法策略等。

一、什么是“学问课堂”

“学问”通常指系统的知识,也泛指知识,是个名词。而“学问课堂”中的“学问”,通俗地说是学学,问问,是学习的动作,是一个动词。学与问是相辅相成、交融行进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中问,问中学;先学后问,以问促学;边学边问,问后再学,学问结合的过程。

二、为何要构建“学问课堂”

依据2011版新课标理念,本研究从激发学生“学”“问”意识入手,意在换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本研究着力于学生“学”“问”素养的培育,旨在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三、怎样构建“学问课堂”

1、在学习的情境中以学引问——学前问

或是引入时的情境提问,学生在情境中生疑、质疑,引发解疑欲望;亦或是通过对课题的提问,激活孩子的思维,发现他们的思考,变解决教师的问题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孩子将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地投入和创新,实现“我的发展”。

片断:

课前游戏:抢32,每人每次至少报一个数,可以报2个,最多报3个,比一比,谁先抢到32

师生比赛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疑问:

1:老师为什么总是你赢?

2:有没有诀窍?

……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创设情境,以学引问,让学生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在“想问”中引发探究欲望,在“想问”中引出学习目标。

2、在学习的进程中学问相融——学中问

学生有何奇思妙想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会突发提问也很难预料,这就决定“学问课堂”有一个网状的开放结构,教师要顺应孩子的认知发展,走进孩子的“意义”世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充分展开中解疑学前问,而后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在学问的反复中领悟知识、积累经验。

片断:

教学“平移”时,当学到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只要抓住原图形中的一个点就可以时,突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难道我不可以第一次平移时抓住一个点数,第二次平移时抓住另一个点数吗?”一个发散的问题,就如平地炸雷,激动又茫然之际,学生把扣住“思辨点”,促使他们寻找知识的“固着点”,联系对比后发现多种可行途径中的最佳策略。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掀起波澜,“无疑处生疑”,相融相荣。学生在好问中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3、在学习的梳理中以问导学——学后问

或是课堂的总结提问,变常规的师问生答为生问生答,既照应课始的“学前问”,也让学生从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走向主动地自我梳理学习内容后发问;亦或是知识的拓展提问,这样的“延问”丰富内涵、拓宽外延。

片断:

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后学生探究的欲望多多:“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的内角和是多少?”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或者是180°的倍数呢?”“研究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可以用先猜想再验证的方法呢?”……

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一直积聚在学生心中的问题一个个地被引发出来,课虽“了”,思未“终”。

 

              欣喜与展望:获得了怎样的成长与发展?

我们研究小组立足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引领下,以教学实践变革的逻辑展开研究,从真实的课堂问题着手,在行动中结合实践进行反思、解释、归纳等。通过一年多的“学问课堂”实验,学生有价值的朴素真切的思想得到了展示与认可,大大促进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一、“学问”探究知识源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亲历的学习过程中刨根问底、寻本溯源,知识的源头在探寻中显山露水,学习的历程在思辨中情趣盎然。

片断:

学生在找了25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有几个学生执着地举手并提出疑问:

125的最小公倍数正好是2×5的积,可是例题中69的最小公倍数并不是这样呀!

2:这里面有什么奥秘?有规律吗?

……

著名科学思想史专家波普尔曾说:“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学生这样深刻的提问促使师生去寻找知识的“源流”,去分析公倍数与两数各自因数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的学生已从实验前单一、沉闷的课堂氛围中解脱出来,充盈生命张力的个体迸发出了真切的情感与真实的思考,这样的学问课堂就有生命的成长!

二、“学问”丰富思维方式

澳大利亚教育学会主席J.Bacr教授说:“教师是一把钥匙,这钥匙应该充满魔力,可以打开许多门,门外的道路至少有三条——实际应用、知识的理解和探索性思维的培养。” 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是教育变革大潮中激荡的最强音。

片断:

在学了“高斯求和”基本类型后,出示直接看不出项数的例题:求3+5+7+……+91+93的和。学生展开了讨论:数出项目太麻烦,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项数?

一番思辨之后孩子们居然抽丝剥茧般地找出了“高斯求和”与“植树问题”之间联系颇多:

 “首项-末项”的相差数不就可以看作是“总长度”吗?“公差”不就可以看作是“间隔长度”吗?“(末项-首项)÷公差”不就相当于“总长度÷间隔长度”吗?而“总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量”,所以用“(末项-首项)÷公差”就可以求出数与数之间的间隔数量,而一个数列一定有首尾,所以就可以把“等差数列”看成是“两端都植”的情况,“间隔数量+1才是树的棵数,也就是数列中数的个数,即公式中的项数……

真正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学生在学中问、问中学,把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奇迹般地桥接起来,打通时空系统,这样的学问课堂就有生成与发展!

三、“学问”培养科学精神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活动需要科学精神的配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六大素养,其中的“科学精神”主要指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

在“学问课堂”上有闪亮的眼神、求知的欲望、实证的意识;在“学问课堂”上更有迸发的思维、探索的勇气、创新的火花。我们可以感觉到“学问”素养的提高对个体的成长、对群体的影响乃至对其他学科的促进;我们可以感受到科学的精神正在数学课堂上渗透、生长!这样的课堂有自然的芬芳,有长远的欣喜!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网络文献

2、王东敏.《自组织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 小学教学版. 2011.10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4、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