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周佳伟  日期: 2025-03-31  点击:

2024 年无锡市教科研评审论文

“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逐渐成为教师关注的核心焦点。教师开始注重如何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课堂,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评模式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优化教学策略的新方向,旨在通过全方位的评估手段,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以及能力发展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本文将从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必要性,对“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展开论述。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实施为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路径。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将学习目标、教学实施以及评估方式紧密结合,构建出具有互动性、多样化的课堂结构,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创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评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馈并改进,课堂学习效果显著增强。这种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实践支持。

一、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必要性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学科,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具备较强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只依靠单一的知识传授远远不够,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加强了知识传递的有效性,使教学更具目标导向性。传统课堂中教学、学习、评估分离的现象削弱了教学效果的连续性,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1]。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与评估相辅相成,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有价值的反馈,并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地理解。教学、评估的分离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思维滞后或知识断层的现象,削弱学习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也会因此降低。在强调个性化、精准化教学的趋势下,评估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学习成果的测量,而是推动课堂教学结构性变化的重要推动力。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与评估如果不能紧密结合,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将显得片面化,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强化教学、评估的互动性,使两者形成有机联系,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从而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系统性。

二.“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面临多重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三大方面[2]。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学内容与实际课堂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教学设计的系统性较为欠缺,许多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设定较为单一,以知识点的传递为核心,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深度培养,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化。从学习角度来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性不足,学习模式较为被动,缺少自主探究的空间。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内容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导致数学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依赖于外部的评价,学习效果短期明显,长期来看,知识的掌握较为浅显,思维层次难以提升,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学习方法的单一化,未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得到有效关注,学习体验因此受到限制。从评估角度来看,评估方式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追踪,评估标准过于统一化,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潜力,评估的内容大多集中于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数学思维发展的考查,使评估结果难以为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因此未能真正实现。

三、“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课堂效益

明确学习目标对小学数学课堂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学习目标的设定使得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将教学内容、学生需求进行紧密结合,避免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对学习目标的清晰界定,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提升学习效率。明确的目标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考,更好地内化知识。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教师应将学习目标的设定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结合课程标准,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准制定具有挑战性、可行性的学习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思维提升等多个维度,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逐步发展数学逻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活动设计需要与学习目标相呼应,教师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资源,确保学习目标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有效落实。与此同时,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学习目标的设定同步推进,使课堂反馈更加及时,推动学生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路径,最终达成预期效果。

教学开始时,黑板上呈现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加减法中位数对齐的概念。接着,在黑板上展示一个小数加法的典型问题,可以用学生课前准备的题目来作为典型问题,运用逐步分解的方式,将计算过程细化。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师使用颜色标记小数点位置,引导学生注意对齐小数点的重要性。任务布置环节,教师准备一张任务单,其中包含不同难度的小数加减法题目,确保题目设计符合课堂目标,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单上的题目,其间教师在教室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时的个别指导。学生任务完成后,回到讲台,展示几道学生较易出错的题目,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并让学生参与讨论,进一步理解运算规则。

(二)优化教学方式,激发思维潜能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优化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升课堂的灵活性。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设计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的参与感以及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激发,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够促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思考问题,不仅提升知识的掌握度,还能有效锻炼数学思维。教师在推进优化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应同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对数学核心思想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拼图比赛”,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学习知识。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先准备多种形状的纸质多边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课堂开始时,将这些多边形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将多边形剪成若干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引导学生使用公式计算出每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并记录下来。完成剪切、计算后,要求学生将原多边形重新拼接起来,并根据之前记录的基本图形面积,合并计算出整个多边形的面积。接着,演示如何将这些不同的多边形转化为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让学生结合自己计算的过程,思考不同多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束后,组织全班讨论,展示不同学生的计算结果以及拼接方式,要求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拼图过程以及面积计算方法,并和其他小组进行对比,讨论不同拼法对于面积计算的影响。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能力发展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习潜力。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关键。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节奏进行个性化的知识探索,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模式中,将教学评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反馈,帮助学生实时调整学习策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的养成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度内化,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施这一策略时,需要明确课堂的核心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方向,教师还应注重教学过程的结构性设计,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明确的进阶路径,并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足够的反馈。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主学习技能,课堂活动应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与集体进度,教学内容要紧扣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知识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身定位[4]。在“教学评”的动态结合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学习方向,逐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学活动设计从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教师在课前准备若干长方体、正方体的纸质模型,提供给每组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模型的长、宽、高,将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接着分配任务,让学生使用记录的数据,根据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比较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观察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体积的大小,进一步理解其特殊性。课堂的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设计一个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计算出其体积。提供不同大小的纸张,让学生裁剪出面片,再拼接成自制的立体模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四)强化综合评价,完善反馈机制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强化综合评价能够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综合评价是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多维度的考察,使评价过程更加立体化、动态化。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及时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进行适时调整,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以及精准性。综合评价的强化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学习进展中的薄弱环节,在持续地反馈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推动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当着眼于评价内容的多维度设计,使得课堂内外的评价环节能够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循环。创新课后教学评价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评价标准的差异化,确保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真实地反映。综合评价的强化,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自主性、创新性的全面发展。

评价活动可以从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小组合作项目展开,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每组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题目设计方案,包括数据的收集、公式的使用以及结论的推导。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将最终结果以书面报告、口头展示两种形式呈现出来。展示环节中,教师要从思维过程、逻辑推导、团队合作、口头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展示后,每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结合自身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打分。这一过程不仅注重最终答案的正确性,还从思维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结束语: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学、学习、评价的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课堂教学的优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不仅在知识传授上具有重要作用,更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推动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i]



参考文献:

[1]刘云. “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J]. 智力, 2024, (19): 151-154.

[2]张海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策 [J]. 文理导航(中旬), 2024, (02): 49-51.

[3]刘永鑫. 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品质课堂的构建 [J]. 新课程研究, 2022, (31): 84-86.

[4]张海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策 [J]. 文理导航(中旬), 2024, (02):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