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好问题”的类型与作用

作者:张皎  日期: 2024-04-11  点击:

好问题的类型与作用

宜兴市实验小学    张皎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诱发因素,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动力。“乐思方能思泉涌”,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现实意义,有一定的探索性、开放性、发展性,从而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质疑问难、合作探索、猜想验证……演绎数学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探索性  开放性  发展性

 

“问题”有时被人们称作挑战,这意味着它是一个诱发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面临的挑战具有一定难度,不可轻而易举地应对,但又为学生知觉力所能及,具有成功逾越的可能性时,这个挑战就具有更大的“诱惑力”,这样的问题就能成为一个好问题,好的问题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一、探究性问题启发学生猜想验证

“任何一个猜测的结果可能是对的,但是把一个逼真的猜想当作已被证明的真理来看待,却是愚蠢的;任何一个猜测的结果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逼真的猜测完全弃之不顾,也同样是愚蠢的。”  G·波利亚的这种思想不仅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具备的,更是我们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探究性问题一般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我们认真收集和处理问题的信息,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猜想和论证等深层次的探索活动,认真研究才能得到问题的解答。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积极倡导“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当学生根据三角板的内角和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后,我抛出问题:“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0吗?”这一问题引领了学生在课上充分展开了验证过程:从“老师提供的三角形”到“学生自己做的三角形”,再到介绍帕斯卡的推理也是从特殊想起,科学家的论证与实验方法是可以沟通的,步步推进、层层递进,课堂变得饱满而回味无穷,有效地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这一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实验探究的对象,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经历“猜想——验证”这一探索规律的全过程。

在上述的学习过程中,“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0吗?”这一探索性问题的解决,学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模仿或者套用,需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因而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实际而又逼近数学本质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一空间中去猜测,验证,获得理性的提升,从而在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尊重事实、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方法的丰收,还获得了能力与品质的提升。课堂彰显了理性的光芒,呈现出生长的态势。

二、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开放性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解题途径可以多层次,解题答案也可以不是唯一的,这极好地满足了学生这一需要,在这种需要的促使下,学生或动手操作、或合作交流,进行自由的、发散的、富有创造的思维,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和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如下的小组学习:

(一)活动

教师提供一个三角形、一个五角星、一枚硬币。

小组讨论,动手测量:怎样求出一个物体表面的周长?

(二)汇报

1、三角形:

生:分别测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再把他们相加。3+4+5=12(厘米)

师:你们的这种测量方法可以归纳成一个字,就是用尺子去——量。

2、五角星:

生:只要量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2×10=20(厘米)

师:10条边呢为什么只要量一次?

生:因为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呀。

师:你们小组不仅会量,在量的时候,还注意到一定的技巧,真棒。

3、硬币:

师:硬币是什么形状?对于圆形的物体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生:我们是用绳子围出来的。(担心自己表达不清晰,两个学生忍不住跑到实物投影仪前边说边演示。)

师:听明白了吗?他们想的这种方法测量硬币的周长很巧妙,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用绳子去——围。

(围测方法已得出,可以水到渠成总结了,可我发现还有几只小手高举着,伴随那迫不及待的表情。姑且听听看。)

生:我们还有方法!(两个学生又跑到了实物投影仪前,原来他们想到了滚的方法,还很细心地在起点作了记号。)

师:同意他们的意见吗?这个方法怎么样?真棒!说明你们敢于思考,敢于创造!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办法测量硬币的周长,那就是在直尺上——滚。

……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想努力达到的境界。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断中,问题是确定的:“要测量三角形、五角星、圆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而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不确定的,学生围绕“怎样测量出周长”这一问题情境,采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展示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正是在操作、观察、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中,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大舞台上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得出用“量”的方法测量出三角形和五角星的周长,用“围”的方法测量出硬币的周长,大家的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可喜的是学生们没有停留在这个思维层面上,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用“滚”的方法还能测量出硬币的周长!整个小组学习过程异彩纷呈,学生们动口、动脑、动手、动情,都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每个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

三、发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问的倾向是一种健康的学习心理现象,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切入点。而发展性问题就是由该问题可以引出新的问题或引起进一步的思考。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提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多元发展的条件,诱发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发表独立见解,为学生主动提问做好铺垫和引导。

如在教学“小数除以整数”时,当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9.6÷3=3.2,12÷5=2.4,5.7÷6=0.95后,我继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生:小数除以整数可以像小数乘整数那样,也先把它看成整数除以整数,再点小数点吗?

师:你能联系之前所学的乘法计算方法来对比除法,(承前!)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生:如果是小数除以小数又该怎么算?

师:你还能想到如果两个数都是小数怎么算,(启后!)真会思考。这种情况以后我们会学习,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课后先研究。

无疑,发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从问题生成的角度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认识,“小数除以整数可以像小数乘整数那样算吗?”“小数除以小数怎么算?” 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一直积聚在学生心中的问题一个个地被引发出来,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他们自由地思考、自然的发问,提出的两个问题问在了知识的关键处,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充盈生命张力的个体迸发出了真切的情感与真实的思考,知识的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拓宽,大大促进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让课堂上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发展性,必将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知识的理解,创造积极的氛围,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在好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乘着思维的翅膀,为智慧寻找到思想的深刻与精神的高度;在好问题的引领下,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纷呈,不断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2、         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

3、         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