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深度研究”成就“深度学习” ——实 小 新 课 堂

作者:蒋碧云  日期: 2023-02-15  点击:


各位老师,下午好!

忙碌的新学期如约而至,宜兴小学届最大的一支数学团队济济一堂,我们一起明确工作重点,讨论学科活动,计划教研活动,接下来再一起畅谈作为教师的主阵地--课堂。面临教育的新时代,我们的课堂更要有新追求、新品质、新面貌、新境界。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深度研究成就“深度学习”,副标题是实小新课堂

深度研究的主体是老师,深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要打造的是实小新课堂。缘由来自3个目标:

缘由一:功利型目标

年来浓烈的应试气氛,使得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数学课堂逐渐形成了以应试为主导的错误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高效也发生了畸变,评价标准变成了学生解题与应试能力的高低。长期以往,必将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将会导致学生见识狭隘,经历贫乏,实践缺失,表达不佳,能力弱化。所以,在平时的教研交流中我们会抱怨学生思维片面、肤浅,只会就题论题,思维定势,不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思路,更不要说能深入思考。这样的思维何谈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这样的儿童何谈发展,这样的教学已经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初心”。所以研训科的指挥棒也开始变革了。

如果你去好好研究6个年级连续两个学期的期末卷,你会发现现在的卷面已经慢慢引导我们在教学时更多的要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一个知识点必须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新时代教育的一个信号,也是让我们转变观念最直接的手段。如果家常课你还守着只看结果的教学理念,可能就走歪了。

缘由二:成长型目标

这个成长是指师生双方的成长。你在一个学年或者一个学期结束后,这样思考了吗?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再来三个自我审视的问题:我的教学素质,我的课堂有突破了吗?一学期下来,我的哪些课堂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我的课堂让我收获到成就感和幸福感了吗?相信每位老师心中都有答案。

缘由三:科研型目标

如果你想写论文,那就先设计好课吧;如果你想设计好课,那请你从研究教学用书、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开始吧!

这就是深度研究的三个对象,围绕这三个研究对象我们要展开哪些研究呢?这就是今天我说的第二个方面深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根据教学用书研究一节课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每一节课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要安排这一节课,为什么安排在这个位置。把一节课放在一个单元中的目的是什么?放在一册书中的地位是什么?甚至放在6年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才能准确地捕捉到这节课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2、研究学生学习的起点,寻找学生思维生长点。数学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过程,它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真实的学习。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避免不要的学习和环节。生长点是指学生在能从原有认知中发展出新的认知,从而对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达。这样的生长点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教学问题的核心之处,更是课堂精彩生成的机会。

3、研究如何制造契机,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教材是成人编的,成人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它定义为错误或者是蠢办法。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为什么年级越高小手越少?那请记住这几句话,并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深藏不露”逐步过渡到“画龙点睛”,由教师的“点到为止”逐步过渡到学生的“清楚表达”,由“教师示范”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自我总结与自觉应用”等,由教师的“侃侃而谈”过渡到“疑窦丛生”。意思就是: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寻求契合点;在教与学之间寻找适切行走的平衡点。回归理性说法,就是要研究课堂关键问题和学生的活动、交流和表达,以及如何制造机会让学生充分活动,自主交流,自由表达。所以本学期行政听课时不仅要记录听课笔记,还要填课堂观察表,里面主要包含了2个方面,请老师们关注:一是有效问题和无效问题的个数,二是学生在课堂的活跃程度。

有了教师的深度研究才能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良好循环。所以今天要大家交流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课堂上学生如何深度学习。

我的偶像俞正强老师提出了“种子课”的概念,也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这个概念的出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的一句话叫: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思是树苗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这跟我们平时的教学理念有所不同。“种子课”可以理解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还有一些课可以蜿蜒伸展,蓬勃发展。“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就叫“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就叫“生长课”。蜿蜒伸展的课可以叫“伸展课”。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成这3种课:种子课、生长课,伸展课。每一种课关注的重点、遵循的理念和采用的教学方式皆有不同。

 种子课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深度学习,不怕花时间,让一个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后续课的简约。就拿我们六年级的《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为例,虽然它不是立体图形的起始课,却跟长正方体课有着明显的特征的区别,我从画三种图为主线,让学生变化边自己去研究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特征。分别是画正面、上面、下面的观察图、透视图和展开图三种。学生有了长正方体的基础,画图时条理很清晰。画观察图可以让学生研究圆柱的表面特征,画透视图让学生研究各部分名称,画展开图为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学习做了完美的铺垫和渗透。学生兴致黯然,对比,归纳,寻找联系,不亦乐乎。再如认识分数,可以充分寻找分数的概念和学生经验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大大缩短起点和目标的距离,并深深植入这一概念。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更适合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再拿《圆柱圆锥》单元为例,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典型的生长课。只需用3个问题来作为整节课的学习脉络:1、看到课题你能想到什么知识与圆柱的体积有关?学生立刻发现是:长正方体的体积和圆面积的推导。2、你准备怎么推导圆柱的体积?3、还可以怎么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3种推导方法有什么联系?学生的推导能力超乎你的想象,不需要学具就能得出3种推导方法。还有学生提出:可以把圆柱想象成一个个圆叠起来的方式从二维到三位进行推导,而且认为所有的棱柱体都可以这样推导。再比如:商不变的规律是种子课,那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就是生长课。

   “伸展课”可以理解为练习课和复习课。可以以吴永琴的平面图形的复习为例,充分让学生自由伸展,从两条线开始,自由想象,自由伸展归纳整理,得到新知,提出疑问,有新的探索机会。并用一棵知识树,让学生意识到复习课应该架构知识体系,需找知识的来龙去脉。

老师们,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当我们视学生为白纸,我们会有优越感;当我们视学生为种子,我们会有敬畏感。如果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不能改变,不能使他进步,那我至少不去伤害他,让他处于一种状态,等着可以改变他的人出现。

深度研究成就深度学习,老师们,实小的新课堂就是要真正体现着四有(有人、有本、有效、有趣),四动(主动、互动、生动、灵动),四自(自主、自觉、自然、自由)的状态,我们理想的新课堂,应该是一种激扬生命、走向生活、随性生长的课堂。习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教师的幸福就是在课堂上奋斗,愿我们每个人在这块阵地上收获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