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为学生深度学习搭沟通之桥

作者:李旭佳  日期: 2023-02-13  点击:

摘要数学新课程更强调互动交流有效交流有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的形成,那么如何让课堂成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们喜爱的课堂,成为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并因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跃生动起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交流互动

    交流是什么?“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通过彼此的沟通交流,达到信息流动传播的过程。交流的意义非常广泛,有意识的,也有物质的。”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英文翻译:exchange。从能看出交流中有交换之意。那么何为数学交流呢?就是运用能表达数学概念、能揭示数学问题、能表达数学方法并可传达数学思想的一种数学语言来传递一种或几种数学信息、表达数学情感的一项活动。可想而知,数学课堂的沟通交流只是限制了一个时间地点——课堂,在课堂里完成数学信息的交换和情感的传递。那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中有效开展沟通交流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交流欲望

    著名数学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为何会对数学形成一种曲高和寡、艰深充满奥秘不易常人的理解,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呢?就是高年级学生学了4、5年数学,会觉得数学脱离了实际生活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也如此,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充满了我们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创设学生熟悉额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让高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看到他所熟悉的生活、看到生活中的应用数学,使数学“立”起来、“活”起来,从而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交流欲望。

    在教学五年级的《复式统计表》一课时,先在教室里统计参加的乐器培训,再统计喜欢的乐器,孩子们虽然是五年级了,但仍有活泼的一面,乐器学习是他们亲身正在经历的,也是他们乐于统计的,统计的时候会告诉我,为什么喜欢这项乐器,说的很有劲,统计起来也事半功倍。

通过这样一个课前统计,打开了学生交流的话匣子,参与了知识发展过程,理解了比较的思想方法,也通过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获得了新的数学经验,探索、发现了学习活动,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二、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虽说已是高年级学生了,但人的天性永远是“玩”。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一个老师不顾学生是否有欲望、有激情而强硬进行授课,那么这堂课的效率一定是很差的,不光老师讲课没有了激情,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厌学的心态。既然孩子们都喜欢游戏,那我们就基于学习背景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唤起高年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喜欢的领域里畅所欲言,我相信这样的数学活动更生动更有效,更事半功倍。

    备课四年级《可能性》时,觉得这么游戏化的情境何不干脆游戏化呢?我就找来一些海洋球,首先背着孩子们放进一些球,让他们摸,看看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猜一猜里面的球是什么颜色的。

1:红色。“我猜有红色。”

2:黄色。“我猜有红色、黄色。”

3:绿色。“我猜有红色、黄色、绿色。”

我问:“还有其他答案吗?”

有的孩子迟疑了。我说那再摸几个看看。

4:红色。“我猜有红色、黄色、绿色。”

5:黄色。“我猜有红色、黄色、绿色。”

6:红色。“我猜有红色、黄色、绿色。”

我接着问:“还有其余想法吗?现在同意刚刚的说法吗?”

学生同意了,我打开袋子一看,里面一共6个球,分别是2个红球、2个黄球、2个绿球。然后我反过来让学生根据我的要求放球。

要求A:摸到的都是红球。

1: 3个红球。

2: 2个红球。

3: 4个红球。

我问其余学生,“哪个是正确的?”学生迟疑的说都对。我就纳闷的说:“明明他们的放法都不一样,怎么就都对呢?”学生就回答我说,“不管放了几个,但放的都是红球,摸到的肯定都是红球,符合老师的要求,老师也没规定放几个球,所以他们的放法都是对的。”原来是我的要求较开放所以答案才会这样多样啊。

要求B:里面有4个球,你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绿球。

1:1个红球、3个绿球。

2:2个红球、2个绿球。

3:3个红球、1个绿球。

我问其余学生:“你们认为哪种是正确的?”这时候,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告诉我,“都是对的。”我又问:“为什么呀?”他们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我就说,“先别急,先两个人互相说一说,看看你们的想法一致吗?”然后我再选一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孩子们的述说欲望打开了,我再接着问:“这3种都满足我的要求,那这3种有什么不一样吗?”孩子们被我问住了,我就说;“来,我们就分成三组,大家摸摸看,摸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好吗?”

经过学生们的动手亲自试验,知道了个数的不一样,摸到的可能性也不一样。创设一个游戏情境为主线的教学,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并理解“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某一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在孩子看来,这节课很游戏化,这些知识也是他们自己在“游戏”中发现探索到的,真正展现了学习的主动性。老师从中充当了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从旁协助者,营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不是为“玩”而“玩”,而是为“学”而“玩”。

三、创设自学情境,引发探究心理

    在我们的传统授课中,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学的状态,一不小心就是“满堂灌”,最多就是教学例题时引导一下。这种长期采用的教学法,好处是学生学得快,弊端却太多了,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一是动手实践,二是自主探索,三是与合作交流。而其中自主探索的要求很高,只有真正触动学生内心和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的主动性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交流的质量。

    比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

    师:三角形由3根线段首尾相接围成,那么是否任意3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三

角形?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三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呢?什么样的三根小棒又不可以围成呢?

    任务:给学生4根不一样的长的小棒,分别是4cm、5cm、6cm、10cm,组成小组围一围、试一试、找一找。

    1:我们发现4cm、5cm和10cm的围不成三角形。

    2:我们发现4cm、6cm和10cm的围不成三角形。

    3:我们发现5cm、6cm和10cm能围成三角形。

    4:我们发现4cm、5cm和6cm能围成三角形。

    师:有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这两组围不成三角形?

    生:4cm+5cm=9cm,小于10cm,够不上,所以围不成(用小棒示范)。

    生:4cm+6cm=10cm ,也围不成,因为他们成一直线了(用小棒示范)。

    师:谁能试着说一说,你觉得什么样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生: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小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就围不成三角形。

    师:那谁能试着说一说,你觉得什么样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生: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这么想?

    生:和围不成的情况相反,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就围不成三角形。那么也就是说,如果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就能围成三角形,是这样的吗?

    师:我们来对照这两组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看看,对不对,还真是哦,5+6>10,4+5>6。

    师:但我还有一个疑问,刚刚围不成的这里,你们看,5+9>4,4+9>5,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啊,但确实围不成,你们怎么解释呢?

    生:我觉得刚刚说的不完整,要最短两根小棒长度和最长小棒来比较。

    师:你能重新说说吗?

    生:要最短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最长小棒的长度,这样就围不成三角形了;

         最短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如果大于最长小棒的长度,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经历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导学的过程,在学生的自主

学习中通过老师的默默的引导,让已给的答案不断地经过辩论、论证,

最终得到定义,这样的一种情景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及交流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形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新理念。

四、创设复习情境,引导交流归纳

    论语中有言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反思在学习中占比可见一斑。数学学科作为理科学科和语文、英语等学科有个最大不同在于,有许多内容是上下贯通的,这些内容需要每个学生及时掌握并且是熟练掌握,因为这是接下去学习的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比如:年级的10以内的加减法不熟练就影响20以内的加减法,接下去就影响100以内的加减法,紧接着就是三位数的加减法……二年级的表内乘法不熟练就会影响除法,紧接着就是三年级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除法,然后就会影响四位数的乘除法……一二年级的计算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正确率和速度,可以展开复习形式的小组活动。以4人为一组,组长课轮流担任,由组长根据老师的要求出题,其余三人作答。小组为单位,参与的范围小、人少,交流的机会多、时间长,再增设一些奖励措施,那学生的积极性自然高涨,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交流中思维进行碰撞,自然得到优化梳理。再如四年级的四则简便运算,也是4人为一组,每次一题,每人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讲解过程,一人发言时,其余同学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如不同意,要说出自己不同意的理由由发言的同学进行回答,如果回答不满意自然形成一种辩论的氛围,何愁辩不明呢?小组交流完毕,由组长总结向全班汇报交流。这种形式的小组复习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发散了学生的解题思维,更让学生学会听、辩、明。

    总之,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互动交流情境,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可以让课堂变得更活跃,让思维走的更宽广,让学习的路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