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
作者:李玲 日期:
2024-05-08 点击:
次
认识千克
【学情分析】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而且这节微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在本次微课教学中,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在本节微课的教学中还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从而为后续认识并感受“几千克”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解析】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8~30页上的内容。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先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再轮流掂一掂,最后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设计思想】
1.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8~29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秤。
2.使学生经历认识千克,建立1千克质量观念的过程,能用“千克”作单位测量、描述、估计一些物品的质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认识千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悅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资源与工具】课件,3个盘秤,1千克的锅巴,1千克的黄豆,1盒重1千克的马克笔,数学书等。
【方法与策略】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方法与策略上,我采用了让学生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教学过程】
一、体验操作,感知轻重
1.比一比
提问:一个黄袋子(体积大)和一个红袋子(体积小),凭你的感觉,哪个更重一些?
引导:谁的“感觉”准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判定?
指名:请学生上台掂一掂。
追问:谁的“感觉”准呢,怎么办?
明确:用秤去称更加准确一些。
2.认识盘秤
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盘秤,你看到了什么?
介绍:托盘,刻度盘上的数、指针、kg等。
指出:0和5的旁边还有两个英文字母,叫作kg,kg表示千克,它是千克在国际中的英文名字,千克是表示质量的单位。在生活中,我们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做单位。
引导:指针指向几,就表示这个物品重几千克。
追问:这个盘秤最多能称到几千克?
3.认识1千克
提问:我们先来称称这包红袋子。小眼睛仔细瞧,指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指针从0指到了1是1千克。
提问:再看黄袋子的质量多少千克?
引导:这两个袋子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出:这两袋物体都重1千克。1千克也叫1公斤。那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接着来探究。
三、小组合作,培养量感
小组活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引导: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装好之后再轮流用手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最后,估一估身边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学生上台汇报展示。
提问:同学们,通过掂一掂,你感觉1千克怎么样?
提问: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组内验证,给予学生肯定评价。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认识了1千克,感受了1千克,想不想感受几千克?课后请你带着千克的眼光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看一看,找一找,感受一下!
【学习评价】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微课的教学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认识盘秤,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并深刻感受1千克的重量。本节微课中,学生既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为运用所学知识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看一看、掂一掂,感受有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它们到底有多重。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