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评课
作者:李玲 日期:
2023-08-24 点击:
次
这个暑假,在汤特的分享下,我学习了2023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中的十节视频课。其中,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申思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创设实际情境,串联新知旧知。
课始,申老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利用“从体育中心到羽毛球场怎样走最近”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唤醒旧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再从情境图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将点、线、面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探究新知作铺垫。在探究新知环节的最后,提出疑问“我们回到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根据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关系:AC+CB>AB,再换两个点观察,你能发现什么?”,首尾呼应,引发学生用“旧知识”思考解决“新问题”。
2、借助尺规作图,发展推理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到:数学“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尺规作图”等学习方式。纵观整节课,申老师有效借助尺规作图开展两次探究活动,分别是:“三条同样长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通过尺规作图,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发现:三条同样长的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而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两条较短线段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线段时能够围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时能够围成三角形,再结合反例再次理解“任意”的含义,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