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的认识》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而且教学内容也很抽象。有幸聆听了南京市力学小学茅羽老师执教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整节课茅老师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教学:一个是什么?一个有多大?一个有什么用?这是课堂上学生真实的问题,也是研究面积单位的抓手。教学时目标明确,围绕这三个问题有序展开了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3个面积单位的认识过程。
一、以点串线,建构知识脉络。
学生已经有用尺去度量长度的经验,所以茅老师就从量一量小米的贴纸有多长引入,引出并复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紧接着抛出问题“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那么测量面积就要用——面积单位”,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恰到好处地对接了新知与旧知;在整节课结束时,老师提问:“测量贴纸的长用长度单位,测量贴纸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如果这是一个盒子,要测量这个盒子的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呢”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体积单位的学习。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再到体积单位,学生不仅仅获得了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一条关于度量单位的知识链润物无声地植入了学生的头脑中。
二、以动促学,经历知识生成。
这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准备的面积单位表象。在认识1平方厘米时,茅老师先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猜测正方形的边长,并通过测量验证,明确1平方厘米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在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感知1平方厘米。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我觉得是这节课设计的比较新颖的环节,这时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1平方厘米的经验,老师将两者整合在一起同步展开研究。老师提供了多种素材,给予充分的探索时间,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面积单位的研究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展示了集文字、图形、实物等多种表征于一体的具体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对两个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以小见大,促进知识积淀
学生只有在头脑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典型例子,才能迅速提取有关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作出初步的估计和判断。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老师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贴纸的面积,进一步深化了学生了对面积的认识,随后演示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合成不同的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体会到面积的大小和面积单位的个数有关,与形状无关。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后,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面的面积,巩固了相关面积单位的表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度量的活动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本节课茅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