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名师引领 赋能双减
——汤建英名师工作室参加小学数学高端培训公益研讨会
冬日暖阳,碧波峰影。为贯彻中央“双减”文件精神,推进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凤凰传媒《我爱学数学》杂志社,联合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举办了以“我爱学数学”为主题的“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高端培训公益研讨会。汤建英名师工作室成员于12月8日赴无锡市峰影小学参与现场观摩学习。
专家示范 再拓视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给大家展示了一堂以“华罗庚教我们学数学”为主题的数学阅读课。他借华罗庚的数学名言,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花园”,从“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这样吗、为什么这样做”五方面展开,带着大家一起领略数学的美。课堂就一道有难度的数学思考题展开讨论,形成一系列感悟。他认为阅读就是打开,打开书本,打开世界,打开自己。华老师还为这节数学阅读课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花好梦圆》,只有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才能实现花好梦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进行单元整理,全课重在培养学生试商的能力,让学生出题,在探讨“四舍”还是“五入”、试商后需不需要调商、调高还是调低中与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
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台前”,知识都由学生自己学来,这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带来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贲老师巧妙设置问题,充分体现在变化中找不变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课堂演绎 回味无穷
无锡市峰影小学的王欣老师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用“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展开教学,在操作中学会用“比”来表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充分理解其意义。
无锡市育红小学的钱俊老师展示《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他就圆柱与圆锥在面、棱、顶点上的特征与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并将圆柱、圆锥与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学生也在制作圆柱、圆锥的过程中,对这两个立体图形有了深刻认识。
无锡市峰影小学的陈小锋老师展示《比例尺》一课。通过画一画、算一算、辨一辨,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尺。课堂情境均取自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学习体悟 且行且思
张冰清评华应龙老师的《华罗庚教我们学数学》
课上,华老师多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渐走进“数学花园”,领略数学之美。课始,华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华罗庚,接着分享华罗庚的一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好奇华罗庚数学成绩变好的原因,一起揭秘“华式秘方”。课中,华老师用体重乘67的积的末两位数猜学生体重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其中奥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提问并思考。最终学生发现,褪去这层层神秘、有趣的情境外衣,这其实是“乘法结合律”的一个简单运用,让学生对这个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又在华老师的引导下运用该知识改编题目,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之美。课的最后,华老师说“数学强,则国强。数学花好,祖国梦圆。”,将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根植于孩子们心中,也传递给在场所有老师。华应龙老师这节课不仅带学生走进“数学花园”,也引发我诸多思考,让我明白数学的教学也可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李玲评徐斌老师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这是一节“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三无课”:无生活情境,无电脑课件,无固定教案。课始,徐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商是几位数的练习,并让学生分别举例并说明道理。之后让学生板演三道例题“96÷20,96÷32,192÷39”,帮助学生复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及“四舍法”和“五入法”的基本试商方法。在拓展练习阶段,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复习重点进一步观察与分类,对比与概括,形成对试商与调商的清晰认知。由此,思考调商的本质以及如何更灵活地试商,促进学生对除法计算的深度理解。整节课听下来,我感触颇深,再精彩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的全部细节,尤其是学生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会产生哪些新的问题。虽然屏幕上少了花哨的PPT,却多了师生真诚的对话;虽然黑板上少了精美的板贴,却留下了师生思维的碰撞与交流的真实记录。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是徐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数学学习的尊重,是一种纯粹质朴的“教”与“学”的艺术。大道至简,徐老师的“无痕教育”,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袁心怡评贲友林老师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快速建立信任,让学生的学习积极高效。贲老师在课堂开始就与同学们进行亲和的谈话,并在课堂中制定课堂规则:学会倾听、学会鼓掌、学会补充。引领真实交流,凸显学生主体。分别画一个长方形放大后和缩小后的图形,学生充分交流,贲老师尽量展示不同画法,从而揭示数学意义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直指数学本质,思维走向纵深。图形放大或缩小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贲老师指出数学学习要在变化中找不变,不变中找变化。在正例与反例的比较中,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所以然,抓住了数学本质。
黄叙幸评王欣老师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本课目标设置明确,板块划分清楚,问题驱动有效。教师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的判断、比较与表达,自主完成本课的知识建构,从而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征巧妙地加以整合和结构化。王老师先是设计了图形放大的环节,让学生发现放大后边长与放大前边长的关系,概括出对应边长的变化规律,引出数学上的“图形放大”。接着的任务二,围绕“怎么算、怎么画、怎么比”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实现了碎片知识的结构化和零散经验的系统化。随后的任务三中,教师设计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图形,情景稍复杂,但是激发了学生辨认、辨析和辨别的需求,学生也进一步弄清楚特定图形运动问题的前提、方向和方法。本节课既有预设的顺畅,也有生成的精彩,是一次听之有趣、品之有味和思之有感的数学思维之旅。
潘佳浩评钱俊老师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立足图形的架构。钱老师从下雨的场景导入,让学生体会雨落下形成的轨迹就是点动成线,再通过汽车雨刮器的转动,感悟线动成面,课尾用各种小旗转动形成立体图形,感受面动成体。注重方法的迁移。激活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探究经验,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而得出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感受图形的应用。了解圆柱、圆锥在生活和航天领域的应用,让感兴趣的同学课后了解为何这样设计。
习霞评陈小锋老师的《比例尺》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中发现特征。老师注重从生活中寻找实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陈老师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结构化设计、任务块驱动,使学生经历问题的产生、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 基于生活情境提出问题。本课基于大任务“绘制校园平面图”展开教学。绘制校园平面图这一任务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任务块驱动学生深度学习。教学时从子任务“画一画”“算一算”到“辩一辩”逐步推进,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涵义,掌握计算比例尺的方法,分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一个个任务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逐渐建构的过程。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教学。本课是基于前课《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展开教学,同时又联系接下来的综合与实践课《绘制校园平面图》,这三课情境一致、知识关联、方法统一。
此次活动,既有省市教研员带来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最前沿的理论,又有知名特级教师的课例展示,可谓是一堂高质量的学术盛宴。学以致用无止境,业精于勤磨匠心。工作室全体成员也会加强学习与探究,就平地起,拾级攀登数学教育的高峰。
撰稿:袁心怡
审核:张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