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汤建英生命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汤建英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依琳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王晨怡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沈鹏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史冰清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3-04-18

  • 徐茜

    周铁中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李玲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梁勤芳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佳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秦琦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颖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燕飞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希文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习霞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丽美

    南漕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燕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资讯快递

承前启后奋进新征程 鉴往知来践行新课标 ——暨宜兴市汤建英生命数学名师工作室(第三轮)启动仪式

作者:习霞  日期: 2022-07-01  点击:

炎炎盛夏挡不住我们双向奔赴的脚步。6月29日,“汤建英生命数学名师工作室”新老成员们来到宜兴市实验小学,举行工作室第三轮启动仪式。


一、回顾与盘点

工作室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汤建英回顾了过去三年里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过16个学校,举行33次活动,形成50多个典型课例……工作室积极创新活动机制,如:线上线下融合、接力持续研究、一课带一文新鲜出炉法、双师同台展示等;高效完成江苏省规划课题。在一次次的活动历练中,成员们稳健攀上了专业成长的新台阶。


二、憧憬与展望

汤建英导师充满感情地讲述了自己的教育故事,她希望成员们能“喜欢”作为故事的灵魂,让“实干”成为故事的基调,用“抬头”当作故事铺陈的方式。抬头做好专业发展规划,抬头汲取书籍的养料,抬头向大师靠近,抬头在蓝天和星空下思考,学会反思和提炼。希望学员们在工作室内同心同德、互帮互助、如切如磋,“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专业故事”。

导师还带着我们学习了工作室考核条例,并对成员进行了分工。


三、畅谈与分享

回首三年,老成员娓娓叙来,分享自己的收获体会。

邵颖三年前出发,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所有的工作与活动都指向生命数学,单纯的时间做着单纯的事情——关注教的效果,学的收获。自己也体会到了成长的欣喜和收获的快乐。希望在工作室引领下,继续不断积累点滴,向光而长。

 

 

习霞:研教材,论教法,析学情,集思广益磨砺好课。好课堂,要启发学生思考和发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累素材,增体验,促反思,论文写作水到渠成。真正经历磨课过程,论文写作绝非难事。听讲座,读专著,齐交流,教育理念不断升华。走出去见识,请进来学习,静下来思考。

 

 

 

王晨怡:“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新教师要迎难而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新教师要虚心好学,不怕出错,大胆尝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追求更高目标的专业发展。  


接着新成员代表做表态发言,展望未来,信心十足。

朱燕:很荣幸能进入工作室,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要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老师们对事业的高度负责,对学生的热情似火以及严谨的思维方式。愿与大家在教育的旅行中,互相鼓励,互相加油,共同学习与探究,积极推广工作室研究成果,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成长与前行。


陈鳐鳐:感谢导师的专业引领,感谢各位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非常荣幸能够加入工作室,喜悦之余,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奋斗,在教育这条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四、评议与感悟

6月中旬,成员们在网上参与了2022年“聚焦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讨培训。活动呈现了八节精彩纷呈的好课,成员们择其一节展开评议。

刘佳小数的意义》一课设计学生通过对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认识过程,借助结构化的板书,很好地建构起了小数和整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彰显了知识的整体意蕴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对未来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整体建构有助于知识方法的迁移。老师课借助熟悉的长度、人民币、正方形图等自主创设心目中的一位和两位小数,再通过迁移类推探索三位小数。在计数单位不断细分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以及小数与其计数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生经历了探索小数意义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形成。


李玲王燕涛校长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减少以往刻意设计的“听音辨数”“被动拨珠”等环节,让学生经历真实自然的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教会学生“举正例”“找反例”的验证方法,从原命题到否命题再到逆命题、逆否命题,用科学逻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后用几何直观的方法,对2、5、3倍数的特征进行合理解释,三言两语中蕴含着简单的代数推理,养成学生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数字翻翻乐”更是寓教于乐,凸显本质特征。

 

 

    张颖:《数据分类》一课,是基于新课标例38的逐层分类。在多种情境的创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老师呈现不同的问题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分类、逐层分类的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用符号记录,感受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结果不同。按不同的顺序逐层分类,最后得到相同的结果。在分类后带领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数据意识。

 


沈燕飞:所听的课中,郝立峰执教的《小数的认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他淡定的教风、朴素的语言让我难忘;可能是跟做的微课题《具身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实验开发的实践研究》有共鸣。郝老师设计一系列“做数学”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小数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具身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一是课前实践,画出心目中的0.7,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0.7,激活“10等分”的经验。二是实验探究,选择一幅0.7的图案,找到0.73,在细分中建构小数的意义。三是语言描述,他们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共同点,在比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四是梳理沟通,一、十、百、千……十进,1、0.1、0.01、0.001……十分,小数和整数都按“十进制”计数,在联系中形成结构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可视化,让数学思考有依托,郝老师提供了一种范例,值得我们反复学习。


徐茜:《圆的周长》一课,以音乐旋律的形式导入,在给同学们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的基础上,更是做到了学科融合。不仅在导入方面,李老师在新课小结时也介绍了“割圆术”,以及利用圆周率帮助学生了解现代计算机技术。这都让小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接着,李老师大胆地调整了书上现有例题的顺序,让学生们经历充分的课堂活动,例如“绕圆法”“滚圆法”来真实感受到圆的周长。活动丰富且带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真正做到了课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教师起到启发式作用。李老师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地感悟思想,积累推理的经验。先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圆的周长可能与直径有关,接着利用数学活动证明之间的关系,再用内切正六边形和外切正方形再次验证。这一次又一次的课堂设计实际是让学生从自主归纳推理中感悟到数学推理的乐趣。

 

王梓涵:印象最深的是张齐华老师执教的《等值分数》。课堂导入部分,张老师创设“小熊大熊分同样大的饼,小熊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大熊平均分成了4份。吃饼谁吃的多?”这一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在交流中发现分数1/2和2/4相等现象。在课中,孩子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研究等值分数,归根结底,都是用数学的思维在思考这个问题。教学过程研究等值分数的本质的环节:分数单位在不断的变小,但是单位的个数却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它们彼此是相等的。这里体现了浓浓的推理的意识,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孩子的数感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张老师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到启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再到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让我们领略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魅力。

 

 

                                   五、邀请与聘任

工作室上两轮成员杨友平、叶晓萍、蒋自军、周丽琴,学养丰厚,教学经验丰富,自成一格。这一轮他们被聘为工作室青年教师的导师。


无锡小学数学教育、宜兴小学数学教育的领航人黄伟星主任和陈亚军科长冒着酷暑莅临现场。工作室聘请他们为工作室“专业成长导师”。宜兴市实验小学汤小祥校长为两位导师颁发聘书。


六、解读与领悟

接着,黄主任为工作室成员和实小所有的数学老师做了“聚焦新课标  践行新理念”专题讲座。从征文选题、概念关联、内容增删、课标案例、教材改进等方面,结合线上的八节课以及新教材的一些变化,帮助一线教师理解课标修订的重点,领悟新课标的精髓,从而指导实践。可谓虚实结合,有理有例,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汤建英导师在总结中说希望这次讲座是一次点燃,点燃大家学习新课标的热情;是一种推动,推动大家更多地关注数学理论学习;更是一个开端,是实小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的开始。


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站在新与旧的交接点上,回望,感慨万千,翘首,信心百倍。让我们珍惜工作室里时时是学习,处处有榜样的良好学习氛围,踔厉进取,振翅高飞,“我当像鸟飞往我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