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教学改革,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推动我市的“好课堂”建设,宜兴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率先进行“好课堂”展示活动。5月25日是数学专场,汤建英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线上观摩了全天的活动。
此次活动展示的三节课,两节由汤建英名师工作室成员执教,一位是实验小学的朱燕老师,一位是东氿小学的李玲老师。朱燕老师作为实小智慧教育的实验点教师,淡定从容,快人快语,干脆利索,李玲老师作为青年教师,通过去年的无锡市优质课赛教后,教学技艺有很大的提升,风格清新,温婉优雅。
李玲老师执教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了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收集数据,再由小范围到大范围汇总数据的过程,然后分析应用数据,解决问题。
《复式统计表》一课,学府路实验小学的周美琴老师用快问快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合并表格的强烈需求,在老师有条有理的组织下,在灵活方便的学具操作后,在小组轻松有效的合作中,学生完成了单式改造成复式统计表的动态过程,创造数据的呈现和表达方式。
朱燕老师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次思维碰撞。在条形与折线,单式与复式的比较中,逐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描述和表达方式,能解释统计图表达的意义,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逐步感受用数据说话、用尽可能多的数据说话、用大数据说话,层层递进,印象深刻。
课后,工作室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汤建英从三个方面对三节课做了精彩点评。一是择高处立,立足素养本位确定教学目标。二是就平处坐,基于学生本位推动进阶学习。都能呈现真实情景,激发需求。关注动态设计,因势利导。巧用信息技术,科技助力。三是向宽处行,紧扣知识本质组织单元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统领、贯通、勾连、递进。汤特还指出,在追求理想教育的路上要不断实验、研讨和创新。
论坛上,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钱阳辉以《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为题,从“基于标准的教学”、“大单元教学”两个方面做了阐述,强调大单元需要“大结构”承载,大单元需要“大概念”支撑。立足标准,历数国内外教学流派;着眼统计,强调大单元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和重要性;指向操作,指导单元整体的设计与实施。有高度又接地气的讲座,给聆听的老师以很大的启发和有效的指导。
因为疫情原因,工作室成员们都在线上观摩,对于用大单元来设计和教学统计领域的内容,大家兴趣盎然,都仔细聆听,认真笔记。线上的观摩研讨虽然隔了屏幕,距离甚远,但对于研究的热情拉近了大家的心理距离。听完课和讲座,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看法。
刘佳(陶城实验小学):有幸学习了朱燕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整节课的教学,朱老师紧扣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总的来看有四大亮点:一、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链的驱动下主动探究。二、高效的课堂板块设计,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逐步明理。三、递进式的练习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价值和意义。四、结构化的总结深化,让学生在串珠成线中将学习走向纵深处。
秦琦(城中实验小学):细细品味“好课堂现场推进会”的三节数学示范课,都是以适合学生经验的、独立的真实性情境问题或任务作为学习对象,通过整体设计问题的体验和探究,进行活动和学习。教师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现实有趣的数据素材、留足自主建构的探究空间,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迁移、学会解决真实任务,达成深度理解,形成学科思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和“乐学”的转变。
邵颖(湖父实验学校):好课堂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自主课堂,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地方。本次“好课堂现场推进会”的三节数学课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一是以单元整体视角来设计教学,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把培养儿童数据意识作为大单元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多想一些,想深一些,让学生可以充分感知数据整理的思维方式;二是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问题推进探究,注意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内核,强化了数学素质的培养。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与借鉴。
习霞(和桥实验小学):钱阳辉院长“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引发了我的思考:很多教师备课时常常习惯于针对某一课时内容学习教学用书、搜索成功案例来指导教学。这样固然可以短时间汲取到教学经验,但往往囿于一隅。听了钱阳辉院长对新课标的领读解析,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课标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度学习课标,理解课标,运用课标的思想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从过多关注教师教法转而关注数学本身的内涵和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关注学生从教学中获得了什么。如统计与概率板块,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数据的呈现和表达,再到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教师要有全面的认识和整体的设计,知道每一节课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在每一节相关课时中优化教法,将目标分步落实到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去。
沈燕飞(新庄小学):“新学·好课堂”数学专场干货满满,启迪智慧,激发思维。三节数学课让我们领略了“好课堂”的风采,特级教师汤建英的点评以及钱阳辉院长的讲座让大家对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钱院长的讲座“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可以说是对着课标逐句解读,小学数学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在新课标中都有明确的表达。今后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新课标,积极探索,通过单元整体设计,寻找关键词,落实综合性、实践性,朝着学科育人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立德树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张颖(陶城实验小学):本次活动展示的三节数学课同属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公开课中选上此领域的课,难度是非常大的,但三位上课老师思路清晰,节奏紧凑,教学有效,我受益匪浅。以周美琴老师的《复式统计表》为例,本课以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具体的统计活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掌握填表、分析的方法。在教学中,周老师密切联系生活,以例题的4个简单统计表切入,认识复式统计表,又以学校组建兴趣小组为由,引导学生收集信息,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数据,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能力,又凸显统计数据源于实际,整个设计安排合理,引起学生共鸣。
刘平(堰头小学):《复式统计表》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本节课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块由4张可移动的单式统计表组成的磁性黑板,并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引领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让课堂成为了高效的课堂。
王希文(实验小学):认真观看了李玲老师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课,李老师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确定教学活动,选择根据学生的生日来确定成长仪式这一场景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李老师让学生能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感知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张丽美(南漕小学):实小教育集团为我们展示了三节“新学.好课堂”数学展示课,三节课展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三位老师都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呈现与表达、分析与利用展开教学,体现了新课程新教学的特点:一能基于教材的使用,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挖掘数据意识的深层内涵;二能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已掌握了分类、统计表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初步的数据意识;三能注重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四能挖掘生活素材,收集整理具体情境中的数据、分析表达,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梁勤芳(阳羡小学):怀着期待的心情听了周美琴执教的《复式统计表》一课,果然不负众望,周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节设计新颖、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好课。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了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四张单式统计表,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表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中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表,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维,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呈现与表达、分析与利用的全过程。
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磨课也是成长的过程,我们来听听两位上课老师在磨课中的收获。
李玲(东氿小学):随着本次宜兴实小教育集团“好课堂”建设活动的圆满落幕,我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这一课也暂时告一段落。当我回看U盘中的一个个课件、一份份教案、一个个文件夹时,回顾这段磨课的日子,我是忙碌的:备课、试教、研磨、讨论、取舍、修改,不断地反复、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忍痛割爱”,对教材的不断深入解读,试教中不断地与学生的课堂“碰撞”……但我明白,这段时间的忙碌给我留下的是丰厚的积淀、深层的体会和思考。在这段磨课的日子里,我也是幸福的:有东氿小学数学组老师齐心协力为我忙前忙后准备材料,有褚明月校长、蒋碧云校长、王琴芳教导的精准评价,更有汤建英校长一次次耐心的倾听、专业的建议和每次课前的细致叮嘱。所有的一切让我亲身感受到,一堂好课的来之不易!我想作为一名数学骨干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数学理论知识,以新思想、新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还要认真的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学有所获。当然,在享受“好课堂”精神盛宴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路漫漫之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朱燕(实验小学):这次活动,我有幸执教了《折线统计图》一课。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首次试教。课始,我用统计表出示了三人一周的训练成绩,再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呈现数据,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整节课,学生没有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虽然能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但老师扶的太多,学生对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感触不深。在汤校长的指导下,我重新修改教学设计,将重点放在了帮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整体趋势,通过分析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建立初步的数据意识。正式执教,我把怎么选队员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根据问题想到了要根据三人的训练成绩进行判断,帮助学生初次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在认识和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利用折线统计图呈现了三人第一周的训练成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折线的变化,在选队员参加比赛的问题上产生矛盾,这时想到还需要足够多的数据帮助找出规律,做出判断,帮助学生再次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最后我联系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公交线路和淘宝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大数据对生活的影响,第三次帮助学生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整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绿树荫浓夏日长,师生立于课中央!离学生近一些,就离“好课堂”近一些!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对于“好课堂”的追求,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的探索,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