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活动经验 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张丽美 日期:
2024-02-29 点击:
次
基于儿童活动经验 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摘 要】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从学生数学发展的角度提出的,积累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数感的形成,建构规范、有序的数学学习模式,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学活动 数学思考 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改版)》强调,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起点,以获得和积累新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活动经验的价值为目标,让学生参与有效的数学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实践操作、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及时回顾学习的过程,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思维模式,利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基于儿童数学活动,创设生长平台
数学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达成一定的数学目标为指向,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语言交流等学习过程,学生产生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得以解决,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活动,创设学生数学经验生长与积累的平台。
1.从已有经验出发,推动新经验生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已有经验不断地生长、提升,就可以形成新的认知。知识始于经验,学习是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转化、创新,学生已有经验再生为新的知识。因此,学习活动,需要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起点,作为新的经验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以已有经验推动新知的学习,不断促进新经验的生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设计基于已有经验的2个数学活动:“算24点”的小游戏。
出示4张扑克“2、3、4、A”,让学生算一算。
交流算法后,说一说A代表的是多少?(A代表的是1)
这里的字母表示什么数?
揭示: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数。
然后创设“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
师:摆一个这样的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怎么算的?摆3个、4个呢?
组织讨论:你也能照样子提出一个问题吗?能提出多少个这样的问题?师:我们还可以一直摆下去(……),式子也可以一直写下去(……),谁能想办法用一道式子既简明、又能概括概括我们写的所有式子吗?
师:仔细想一想,小棒的根数是a × 3
这里的a表示什么?a×3表示什么数量?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师:看来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里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激活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原有生活经验与新知之间的无痕链接,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
2.经历数学化过程,促进新知识学习
数学是抽象的学科,数学活动作为人类重要的智慧活动,主要特点就是要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从现实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推演建构数学模型,并用模型来解释、应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数学活动经验的产生和积累,离不开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一定要凸显数学化的理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题材,创设易于学生接受的数学情境,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数学推演,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构数学模型,并用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创设“选拔一位篮球队员参赛”的情境,分别统计三位队员的投篮命中情况,让学生理解不能仅仅看投中的次数多,还要结合投篮总次数来考虑,“谁投得最准”,需要比较每位队员投中次数占投篮次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大小。在此基础上,逐步让学生认识把分数表示的数据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进行比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揭示百分数的概念、意义及读写方法。教师通过联系生活现象,引领学生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来观察和思考,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数学活动,突出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
3.设计数学活动,蕴涵丰富思维含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是无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应蕴涵丰富的思维含量。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从数学思维含量的基准点出发,数学活动要让经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联想、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活动,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不断地训练思维,数学思维品质得以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如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师分为两个部分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先让学生探索“内部只有1枚钉子,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出示一些内部只有1枚的多边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数出钉子数,通过填表,比较每组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让学生明确概括关系,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再次,让学生研究“内部2枚钉子的情况”,让学生通过动手围、数、算、填动,进行探究。依次研究内部有3枚、4枚……或没有钉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探究,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发展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基于儿童数学活动,注重动手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结合所学内容的知识,注重数学知的抽象性和直观性,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增强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
1.密切数学思考与动手实践的联系
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有质量的数学思考。数学思考需要一定的动手实践的支撑,动手实践为数学思考提供了具体的、直接经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少部分教师把数学思考和动手实践割裂开来,学生的数学思考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思考,弱化了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生成和获得。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数学活动形式,使学生多感官地进行体验、感知,理解为什么这样实践,怎样进行实践,不断地把数学思考与动手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如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从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多少的基础上,引入“倍”的认识。
师:黄花和蓝花各有几朵?依次出示2朵蓝花和6朵黄花
教师引导圈出2朵蓝花,再想一想黄花有几个2朵?让学生圈一圈,数一数。
指出:黄花有2朵,蓝花有3个2朵。在此基础上,揭示:黄花的朵数是蓝化的3朵。
操作:黄朵再摆1个2朵,黄花是蓝花的几倍?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示,以实物直观图,结合动手实践“圈一圈”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倍数的含义,积累感性认识,体悟“倍”的数学本质。
2.强化数学体验与动手实践的结合
数学学习离不开体验和感悟。在数学学习中,强化数学体验与动手实践的结合,更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体验,以便产生更多的数学感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进,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面积时,分为三个步骤来强化数学体验与动手实践。首先出示“宽相同,长不同的两个长方形”,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大小。再次出示“长宽各不相同,面积比较接近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重叠的方法无法进行比较。最后,引导学生把两个长方形分为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来进行比较,引出统一标准的测量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基于儿童数学活动,突出思维过程
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简洁性和逻辑性。数学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数学思维模式是在学生不断的经历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中逐步建构形成的。
1.体验观察与猜想的过程
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从设计观察活动开始,使学生在观察与猜想的过程中,不断触摸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感悟。
如教学“一一间隔排列”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兔子和蘑茹、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之间的排列情况,让学生猜想三组物体排列之间是不是存在规律,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再依据排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逐步积累学生经历过程,探索规律的经验。
2.体验抽象与概括的过程
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对生活问题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往往抽象能力较弱,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能直接获得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抽象与概括的过程,突出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并把本质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形成抽象与概括的模式,让学生丰富和积累抽象与概括的活动经验。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从生活场景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正方形?从生活中感知图形的具体物象。然后,让学生找出长方形和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四条边和四个角。借助,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逐步抽象出长方形的本质属性: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沟通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抽象出正方形的本质属性:每条边都相等。
四、基于儿童数学活动,及时回顾反思
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批判。通过数学反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新的层次来看待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更有利于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1.在质疑中反思,感悟数学本质
在质疑中反思,可以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更加准确的概括数学知识,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有深度的数学思考,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在推导出计算公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质疑:“圆是不是只能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能不能转化成别的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尝试,发现圆也可以剪拼转化三角形来推导公式。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转化成长方形是最利于观察、合理的,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得以进一步提升,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性经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2. 在归纳中反思,沉淀活动经验
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归纳。学习起于具体经验,但不止于具体经验。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把具体经验通过抽象、归纳向理性经验转化,使学生获得数学发展的能力。
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一课,在归纳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着重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要强调小数点对齐?”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回础,着重让学生感悟:“实质是相同数位对齐,是相同计算单位的数进行加减运算。”在归纳中反思,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回顾,着重明确数学活动的步骤,养成有序探究、有序思考、有序归纳概括的思维程序,强化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活动。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抽象概括-反思总结”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活动体验、感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