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思考
作者:张丽美 日期:
2023-08-28 点击:
次
平衡与发展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思考
摘要:作业一直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家庭作业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效果差距较大。在“五项管理”和“双减”的政策下,需要教师思考怎样的家庭作业设计才能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从自己实际教学经验,思考了作业的内容选择既要巩固基础知识也要发展创新意识,如何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过程和方法双标准反馈。
关键字: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业一直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同的教育理念诠释了作业的不同目的和应用方法,夸美纽斯等学者认为作业是对教学技能的巩固,并且强调书面作业和独立思考;杜威等学者认为作业是学习的一部分,强调作业要有培养学生合作能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等育人功能;布卢姆等学者认为作业是为了评价教学目的达成度,并为此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进度。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作业的确有着这样的功能,学生能在作业中熟悉知识技能,教师通过作业反馈能够即时调整教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交流进步。
其中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能够巩固新知识,促进学生合作交流,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所以课堂作业因为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完成,即时的反馈交流,一般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申,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完成(学习、家庭、辅导机构),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都不可控,反馈有延时性等因素导致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的差距较大。现在在“五项管理”和“双减”的政策下,严格规定了作业的总量,提倡科学合理布置作业,让学生尽量把课后作业在学校完成,都促使老师要把作业内容的选择,作业形式的多样,评价方法的多元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
一、巩固基础知识和发展创新意识
家庭作业的设计一般都是依据教材教参,以当日教学目标为指导,选取符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的题目,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老师也能根据学生薄弱点进行加强,所以现在大部分的家庭作业设计都是有效、有针对性的。但是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发展不一的学生,在这样设计下的作业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太撑”的情况。
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小数乘小数》这一课时,当初的家庭作业有小数乘小数的笔算,其中还特意设计了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的末尾有0,以及积的位数不够的情况,有关小数乘法的填空题考察算理的掌握,同时还设计了面积、价格等生活实际问题,这些题目的设置能供很好的检查学生对小数乘小数方法的掌握,是对学生听课情况的有效反馈,符合教学目标。但是批改中发现只有部分学生从作业中获益,他们会出现部分错误,经过讲解能够达到纠正错误观念的效果。全对的学生对于这类计算就是机械完成,并没有达到他们需要的挑战性,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要求,也不能很好的联系其他知识点。完成得很差的学生主要是对作业没有兴趣,字迹潦草、过程简化等敷衍式完成作业。
站在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这次家庭作业的形式比较单一就是纸笔书面家作,虽然完成的时间能控制在20分钟以内,但是缺乏小组合作作业、探究作业、言语作业等形式的设计,导致学生对家庭作业没有兴趣和期待。重新设计作业可以把计算题和开放题设计成二选一的形式,在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增加小组合作作业,让学生小组完成乘法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以图画的方式把已经学过的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做一个归纳,既能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把知识连贯起来,又能增加学生之间交流,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调动后进生主动参与家庭作业是积极性。
要在巩固知识技能和发展创新意识找到平衡点,像计算的正确率、操作画图的熟练度等在新授课之后都是需要一定的联系才能达到的,不能否认要在家庭作业中需要有一定的书面作业,但是要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设计的作业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对不同学生要有分层练习,适当添加一些合作作业,实践作业、思维训练,增加作业的创新性。
二、现实的局限性和作业的多样性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常规型为主,一般都是选用学校规定的配套作业,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其实老师也想布置一些趣味性、实践性的作业,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比较难以达成。一是设计多样性作业是需要一定高度的教育理念,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也要贴合数学核心素养,只靠一位老师难以达成一份高质量、多样化的家庭作业设计。二是部分家长和学生完成作业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实践性作业不能直接体现出课堂所学的内容,所以实践性作业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在教五年级《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时,结合实践课程《校园绿地的面积》,曾经布置过一次实践作业:①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剪贴不规则图形并计算出面积,择优选择美观的作品展示;②小组合作计算出学校花坛面积的大小。第一份作业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了,甚至有同学还设计了美观的花边,把数学和美术结合在一起,提高数学估算意识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但是第二份作业完成度就不尽人意了,只有一个小组上交了作业,还是比较粗略的数据。反思这两个作业的完成情况,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有些欠缺考虑。小组作业和独立作业不同,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时间协调、工具准备等计划,而五年级学生还是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这份作业。而且实践作业也需要反馈和评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态度精神的目的。
要解决多样性、实践性作业的难题,必须需要集体的力量,学校数学组制定方案,集体思考丰富作业的形式,可以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比如培养数感、几何直观、数据分析等角度制定每个年级的多样化作业,并且有组织有计划的落实,还可以评选优秀作业进行校内作品展示。这样可以减轻一线教师设计作业的负担,又能考虑全面,让多样化作业落到释出,切切实实为学生发展考虑。
还可以从学生角度制定作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很少参与到作业的制定中。平衡教师设计作业的“一言堂”和学生设计作业的参差不齐,可以教师定制主体,学生设计作业方案,从中选择合适的作业。比如四年级《一亿有多大·》这一课的作业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选择合适的物品、单位等去体验,出一些收集资料,甚至直接出题。教师从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全班分享并完成,这会比教师布置的作业更有积极性。学生能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本节课的重难点,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作业反馈的结果论和过程论
家庭作业的反馈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基本上当日批改昨天的家庭作业,并且订正修改。部分教师会对个别同学的作业有书面评语或者课上口头评语,比如最近有进步,字迹要加强、计算要细节等简洁的个别指导。这样的批改模式便于教师高效的对班级学习有总体把握,也能针对性的进行提优补差工作,但是教师只能看到学生的结果,尤其是数学这样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很难知道学生作业的过程。现在是网络发达的年代,所有作业的答案都能从网络上获取,有些畏难的学生遇到不会的题目会选择放弃思考,直接寻找标准答案,导致做作业依赖性强,数学思考流于表面,也有学生作业字迹潦草,错误率比在校高。所以教师批改依旧必不可少,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样需要思考评价学生作业过程。
如今学校“5+2”课后服务,学生能在学校完成家庭作业,教师也能够观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是否独立思考、同伴讨论的情况,能够对过程性内容做一些评价,同学之间也能互相反馈、正向激励,促进班级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家庭作业链接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家长通过在作业本上的简单语言或者和教师的私下沟通,也可以参与学生作业的反馈。一些合作型作业的过程反馈主要考小组间评价,制定标准的评价表,对每个成员的贡献进行量化打分,公正客观的反馈能够激励小组成员相互磨合,培养合作意识。
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发现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业的内容设计、方法形式、反馈内容都需要思考和实践。教师要平衡作业内容的量与质、易与难、形式的便利和多样、过程性培养和结果型评价,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合作意识、研究能力,在五项管理下使作业发展学生。
参考文献:
[1]魏文军.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20
[2]郭敏嘉.作业设计完善有效教学的反馈机制[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