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汤建英生命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汤建英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依琳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王晨怡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沈鹏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史冰清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3-04-18

  • 徐茜

    周铁中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李玲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梁勤芳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佳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秦琦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颖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燕飞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希文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习霞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丽美

    南漕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燕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力研究

作者:习霞  日期: 2023-03-27  点击: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力研究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每个人能学到的知识犹如沧海一粟。怎样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运用自身所学改造世界?课程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从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力。学校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不同课程有其自身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特定的学习力。小学数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学习力是指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以“四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内容,以实践、体验、反思、环境影响为途径,以提升数学学科素养为目标的动态系统。它主要包括小学数学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创造力。小学数学课程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笔者认为“综合与实践”板块的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力之间有着较高的适切性,能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一、问题驱动,寻因问果,内化学习动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进入学生认知场域并被其意识到的问题,才能促进其积极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或解答。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寻根问底的求知欲,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程参与,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的、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问题驱动性。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经历“有目的的做事过程”。这是一种内化的学习动力。

例如:我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改编类项目研究《圆的认识》,课一开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面上都有圆。通过圆与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比较,初步认识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接着,学生进行摸圆片游戏活动。在不透明的口袋里放一个圆、一个椭圆和一些多边形,不能看,从中摸出圆片。教学中,学生摸出了圆和椭圆,发现圆和椭圆都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从而产生疑问“圆和椭圆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再在活动中独立探究、同桌交流,为了自己的问题出谋划策寻找解决的方法整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具有充沛的学习动力,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综合应用,实践操作,提高学习能力。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是数学所要研究的那些‘抽象的东西’却来源于现实世界。”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科学性。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纯数学的学习很难获得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来自于生活实践的问题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该板块教学中,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素材展开教学,提炼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内部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过程,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圆的认识》这个活动主题,解决“生活中的物体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这个问题时,需要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描述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如解释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学生将轮胎外围一周边线看作圆,车轴看作圆心,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就等于圆的半径的长度,根据“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得出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持不变,人坐在车内感觉很平稳,不颠簸。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会运用抽象、推理、模型这些数学的基本思想,这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

三、延长过程,深度学习,增强学习毅力。

数学中很多结论表达时都很简洁明了,倘若教师只作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记忆,并通过简单应用来进行巩固。那么,这样以解题为目的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说,几无提升。形式化的记忆和练习,不能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学习只会在不甚理解中逐渐枯燥乏味,成为被动的过程。

笔者所在名师工作室导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尽早提出发现和猜想,但慢些承认它”。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推理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推理验证思辨交流、巩固应用、反思评价的过程。延长学习过程,人人参与学习活动,能很大程度上帮助无法适应短时学习的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收获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价值。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与其他板块课程教学不同,它可以是一个项目主题下的时间跨度较长的研究活动过程,项目的研究问题是综合的、开放的、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要完成这样的项目对学生的学习毅力就有更高的要求。解决“蒜叶的生长”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对各种环境中的蒜叶和根须的生长情况做定时的测量和记录,选用合适的方式整理数据,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结论,并进行简单应用、预测等。这个过程时间跨度长,需在自我的督促下自觉完成,任何一个变量或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影响最后的结果。这样的综合与实践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四、方法迁移,自觉运用,形成学习转化力。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数学课程四大板块之一,课时数其他板块来说是很少的。且由于该板块内容是以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老师们往往把这部分内容上成练习课、复习课。笔者认为,该板块内容虽然课时较少,但却作用极大。这一课时的收获除了数学的知识,更有学习的方法和数学的思想,掌握思想方法并能自觉运用,是学习力提高的现。

综合与实践块获得的学习力运用于其他板块教学,这是一种潜在的学习转化力。比如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观察、发现、推理、验证、归纳等在其他板块数学知识的探究中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掌握了一般的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类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是高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甚至这个方法可以用以解决数学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研究。

五、学会思考,大胆创新,提升学习创造力。

   《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由此可知,创新并不像空中楼阁那样遥不可及,它渗透在每一节数学课中。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己。

学习创造力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主要指实践创新力。“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在本块教学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得出的结论,并将结论作用于现实世界,用以解释或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个个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创新的成果。

总之,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导向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形成新的操作样式、实施策略以及案例,形成基于“综合与实践”促进小学数学其余板块教与学的策略。通过课程实施,将人与物质世界联系起来,实现数学知识和现实世界的融合,实现人的发展。整个研究实践的过程,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促进学校数学教学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