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汤建英生命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汤建英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依琳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王晨怡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沈鹏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史冰清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3-04-18

  • 徐茜

    周铁中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李玲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梁勤芳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佳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秦琦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颖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燕飞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希文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习霞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丽美

    南漕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燕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名师工作室】把握编排意图 精准意义理解——汤建英名师工作室苏教版新教材课堂研讨活动

作者:王希文  日期: 2024-10-12  点击:

【名师工作室】把握编排意图 精准意义理解——汤建英名师工作室苏教版新教材课堂研讨活动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为帮助一线教师准确把握义务教育苏教版数学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践行新课标教育理念、运用新教材,929日,汤建英名师工作室苏教版新教材课堂研讨活动在宜兴市实验小学举行。

IMG_261

上午,由工作室三位老师执教了观摩课。

第一节课由王梓涵老师执教《10的认识》。用摆方块、讲故事的形式理解“9添上110”,体现“对应”和“后继”的本质,用小石头换成大石块的计数方式自然地引进数位,再结合生活中将10看作一个整体的认知经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最后通过比较感受“10”这个数的独特性。 

IMG_264

IMG_265

 

第二节课是张冰清老师执教的《认识几分之一》。通过“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蛋糕?”和“把这个蛋糕其中的1份与总共的2份比一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问题,带着学生进入了“分数”的世界,学生对分数的“数量”意义和“关系”意义的领悟从懵懂到清晰,过程真实,一气呵成,学生实现了认知的突围和生长。

IMG_267

 

第三节课由周卓赟老师执教《几个几相加》。周老师从简单的实例开始,借助丰富的图式与算式,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反复的“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几”相加,辨明“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为后续认识乘法打好基础。

IMG_268

 

中午,大家放弃休息时间,一鼓作气,进行说课和评课。老师们围绕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研讨,各抒己见,对学情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IMG_269

IMG_270

IMG_271

IMG_272

IMG_273

 

最后,特级教师汤建英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汤特用“有一种力量叫坚持”开篇,跟大家一起回顾了从2019年至今连续六年用会课形式向国庆献礼的一次次活动。接着紧紧围绕新课标对三节课作了深刻点评,从内容的选择,到新旧教材的对比,到新课标指引下教材变化的原因,从数学内在的知识体系、知识本质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及每节课突破难点、精准意义理解的设计意图,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大家在倾听中,在思维碰撞中更深入地理解了教材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  

IMG_274

 

下午的活动精彩继续,无锡市名教师、牧式教育研究所孙永明校长作了题为《课题成果的提炼与表达》的专题讲座,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具的报告为参与各项课题研究的成员们指点了迷津。

IMG_275

 

依标据本,立足课堂,是真正实现学生素养落地的正确打开方式!课题研究,是引导教师走向幸福教育的正确路径!此次活动,为新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相信老师们会带着对课堂的思考,带着导师精心挑选的精神食粮回到课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付诸新教材的研读和实践,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以更坚定的信念致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的美好风景在课堂,我们既是欣赏者,也是创造者。

IMG_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