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汤建英生命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汤建英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依琳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王晨怡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沈鹏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史冰清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3-04-18

  • 徐茜

    周铁中学

    加入时间:2023-04-18

  • 李玲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梁勤芳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佳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秦琦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颖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燕飞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希文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习霞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丽美

    南漕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燕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问题引领数学探究作业设计》

作者:秦琦  日期: 2023-02-16  点击:

“引·放·思”:问题引领下的数学探究作业设计

【摘要】数学作业,必须关注数学学科的特点。基于问题提出的视角进行数学探究作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问题”为载体、为媒介、为抓手的作业设计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开放选择,通过问题的“引”,教师的“放”,学生的“思”,旨在让学生在探究中展现思维过程,从而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引领 作业设计 探究活动

【正文】

伴随着教育部“双减”政策和“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逐步推进和落实,作业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撬动作业转型的一个有力支点,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作业的核心问题,把作业置于探究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逐层递进的问题串展开探究,用语言将思维外显,用图形助思路清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判定、表达,逐步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数学思考,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一、以生为本,以素养为基

1、立足疑难处,促进知识理解。

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问题来引领作业探究,可以真实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促使学生对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尝试用问题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认识三角形是四年级下册的重点单元,这个单元所积累的图形研究的经验,可以迁移到之后的其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学习中。虽然在教学中,教师会安排大量的直观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图形,但是学习过后,发现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碎片化,认识新图形时缺乏研究的视角。所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问题:“本单元我们研究了三角形,以后你还想研究哪些图形?你准备怎样研究?把你的所思所想写一写、画一画。”其作业目标不再止步于认识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而是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理性精神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

“周长的含义”学习之前,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预习作业:“我们认识了很多长度单位。请回家测量一下你的中指长度、中指宽度和颈围、腰围。如果你只有一把直尺,你会怎么去测量?”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开展活,从而明确中指长度和宽度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但颈围、腰围就需要“化曲为直”,在运用长度单位操作的同时,铺垫不同的“周长”感知。

2、借助联系点,促发知识关联。

在新课标素养导向下,教师可以从大单元视域来通盘考虑并梳理教学重难点,结合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索长效与短期相结合的探究作业设计,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为例,这是个计算单元,渗透口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样性的竖式计算方法,也考验着学生的细心、耐心。本单元的作业,可以和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结合,复习回顾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渗透下学期内容,让学生开启新思考。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目标定位如下:(1)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借助所学知识巩固本学期的计算内容。(2)尝试根据算法口算、竖式计算,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3)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课内容展开深入探究,并能把收获或算理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4)学生利用线上学习模式自由组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深入研究。(如三年级下册学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5)根据研究所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成果进行展示交流。(6)反思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所得。作业中可相机设计数学探究问题:“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那还有别的乘法吗?回顾算理后,两位数乘两位数22×13 16×23你能勇于尝试吗?”“查阅资料,除了分数和整数,你知道还有什么数?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以上设计的单元知识通关卡”,作为学生回顾知识的地图,通过大问题,明确作业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从计算到认数再到探究解决问题,层层递进。通过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教师的后续跟进。这是一次作业的导航单,也是思维开始与后期知识碰撞的触点。

二、以拓为航,以教材为依

1、有效拓展,从“浅表”到“本质”。

好奇是提出问题的萌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要通过不断选择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作业时通过有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有探究的欲望和决心。探究作业设计——“一张长方形纸的变形记”。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纸,请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利用这张长方形纸创造出一个立体图形,作业要求如下:(1)不破坏这张长方形纸。(2)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张纸。(3)在活动过程中,把你的思考和问题记录下来。这项探究作业可以安排在六年级上学期学完表面积的知识后进行,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好奇心在慢慢减弱,但教师选择适当的话题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发现新的视角,提出更好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把转换角度看事物的思维习惯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2、问题驱动,从“结果”到“原因”。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数量关系。速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复合单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从问题提出的角度,为学生精心设计了“速度在哪里?”的活动作业,在探究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在多角度的丰富感悟中正确理解速度的意义,在对速度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起“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此项作业特别感兴趣,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深刻了,同时还得到了品德教育,整个作业完成的过程充满了生长的力量。

235的倍数”学习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探究情境:“9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请猜想举例——提炼规律——验证归纳,一步一步探究,再想想为什么9的倍数会有这样的特征呢? ”通过设计这样的探究作业,鼓励学生用举例的方式推算结论,培养分析类推能力。再如,学生可以将原来的数学问题进行“变难”“变易”的改编设计。在学习周长后,出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8厘米的铁丝折成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厘米?”请学生设计成越变越简单的题,但是数量关系和最终数据不能改变。这样,学生通过设计题目进一步对这类题解构、建构,从而更好地把握这类数学问题的特征。

三、以终为始,以发展为要

1、创新作业形式,获得最佳学习体验。

数学作业的形式需注重趣味性和探究性相结合,常见形式有游戏闯关、生活探究、数学阅读、问题解决等等,多样的、可选择的作业有益于把数学知识由生硬的变成生动的。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从单元整合、学科融合、校内外联合的方式分层设计作业内容,把多种形式的作业全部纳入“作业超市”,超市内有琳琅满目的数学问题和探究活动。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引导学生围绕数学问题,带动计算、抽象、假设、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习得方法、提升素养。有的学生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结合生活中的知识运用说感想提问题。有的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后记录下五一期间的劳动经历,用上“年月日”的知识,有的也可以绘制一张专属的假期活动安排表,用一用学过的普通计时法或是24时计时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和分享。数学作业设计还可以通过问题引领进行“实验分析”、“思维导图”、“图文转化”、“猜题编卷”等不同样式的呈现,从而理解深化、锻炼技能。

2、跟进作业纠错,尊重学生学习需要。

    以问题引领的数学探究作业,重视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希望学生能积极探索理性层次的数学知识,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可以通过反思评价类作业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搜集错题、分析反思的过程。例如,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设计如下问题:“两根一样长的绳子,一根剪去它的1/2,一根剪去了1/2米,剩下的部分哪根长?为什么?你能作图分析吗?”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对“无法确定”的原因分析,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再如,“测量”单元学习之后,教师面对学生经常写错的单位名称啼笑皆非,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对错题进一步分析,写写自己的反思,编一遍同类型的题目,还可以欣赏他人的错题反思,发表个性感言。在一系列的纠错作业后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错题虽然令人恼,却藏着智慧,进而培养孩子的数学反思能力,帮助形成正确的错误观。可以说,这样的反思过程,记录感悟,拓宽了基本经验积累的途径,让学生经历了必要的积累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学会了“数学地思考”,思维更加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概括化。

实践证明,每一份作业在问题引领下都能构建了一条探究路径,不同的作业,给学生创设了“辩学”的舞台和空间,让他们将数学问题辩得更加清晰明朗。这个作业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性、探索性经验,锻炼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这是作业的更高目标。问题引领下的数学探究作业,关注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了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具有“反刍”课堂、撬动课堂生长的强大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佳威.张晶.数学提问力:促进儿童提问的活动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8

[2]方臻.夏雪梅.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