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3-04-1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善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张颖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善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高效。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静态为动态,突破教学难点,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善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更加活跃生动,课堂效率更高。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为例谈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课堂效率。
【案例描述】
【片段一】知识新授
一、教学例1
(1)比较第一组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谈话:要想知道这两个图形面积是否一样,还需要知道什么?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会求吗?怎么求?(数格子)
师:除了数格子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导生说出转化成长方形)
(依据学生所说,多媒体动态展示“剪,移,拼”过程)
如图:
师:观察一下,现在这个图形被我们转化成了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和上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吗?
生:这个图形的面积是4×3=12,和上面这个长方形面积一样。
(2)师:那现在看这两个图形,你准备怎么比较他们的面积?(如图)
生:(上台操作将图形转变成正方形)求出面积并与正方形比较。
(3)师: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时候觉得数方格方便还是转化成规则的图形比较方便?
生: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时候转化成规则的图形比较方便。
(4)小结:下面两个图形是我们不熟悉的、较复杂的图形,而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我们熟悉的、简单的图形。把不熟悉的、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熟悉的、简单的图形,就是计算图形面积的一种常用方法。(板书:转化)
二、教学例2
(1)出示平行四边形(如图)
师:要求这样的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我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求呢?
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师:你能不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请拿出A号平行四边形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学生各自操作,教师巡视)
(3)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说给同学们听一听?(注意提问:怎么剪的?同时师示范。)
(4)还有什么别的剪拼方法吗?
(学生上台白板操作过程)
(5)课件出示剪拼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的。
师: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
生:沿着高剪开,能使转化后的图形中出现直角,从而也就能使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6)谈话:这个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
够转化成长方形呢?转化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A、B、C、D号平行四边形,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小组里交流并完成下表。(如图)
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完成表格。(如图)
师:观察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两列,你发现什么?(如图)
生:转化后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
师:继续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两列,你发现什么?(如图)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
师:观察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两列,又发现什么?(如图)
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
师:(板书公式推导过程)
分析:这两个例题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自己上多媒体操作,充分感受图形转化的过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图形教学更加的形象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课堂更高效。
【片段二】练习巩固
1.练习二第1题
(1)师:请同学读题,解题之前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我们要先求出图中长方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长、宽各是几格长度?面积是多少格?
生:长方形长5格,宽3格,面积是5×3=15格。
(2)师启发: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相等,它的底和高可以是多少?翻开书本p11,开始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底和高分别可以是1和15,3和5,5和3,15和1,即使底高确定之后,形状还是可以不一样)
(4)师:请同学们画完图后注意计算验证。
(相机板书,1.计算面积2.分析确定3.计算验证)
展示多种画法。
2.练习二第5题
(1)师:请同学们自行读题。先求出长方形周长和面积。
生:长方形周长:(12+7)×2=38(厘米),面积:12×7=84(平方厘米)。
(2)教师出示flash动态图,学生感受周长变化。
师:你发现什么不变?
生:周长不变。
(3)师:要知道面积有没有改变,只要看底和高有什么改变。
展示多个变化后的平行四边形,叠放在一起,对比出所有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变小,所有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变小。
分析:学生对题目理解不够,无法直观感受周长和面积的变化。教师出示flash形象展示周长变化情况。面积的变化则由一组平行四边形一个个叠加指明面积变化结果。学生难以理解的题目,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把整个图形变化的过程展示出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得以优化,让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教学手段的优化,让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一、优化教学手段,知识讲解更形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重点就在于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张挂图和几个枯燥的数字,知识显得生硬而苍白。这样“硬塞”给学生的知识学生往往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没有单纯的展示一个结果,而是把转化的过程演示出来,是有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在此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推理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让课堂不再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学习探索。
二、优化教学手段,练习化难为易。
以往练习的巩固讲解是最枯燥乏味的环节。学生往往没有了对新知的那种渴求。而对于图形题的一些较难题,仅仅靠老师的一支粉笔,也确实难以讲透。案例在练习的第1题和第5题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把题目讲解得形象化透彻化。第1题学生也许会画出一种两种三种……不同的图形,但是往往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解,传统教学时教师没有那么多时间展示太多种画法,只能依靠理论让学生理解还有多种画法,而这种抽象的讲解却也是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课前教师就可以预先把各种画法准备好,讲解时结合理论讲解,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展示多种画法,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也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第5题周长面积的比较是一个难点,这里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本案例中的一个亮点。首先在周长比较时,不需要用尺量,只需让学生观看一下由长方形变化到平行四边形的一个flash动态图,对于周长的变化情况,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大大节约了讲解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一个简单flash的动态演示,能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学生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对于面积的比较,光靠老师一张嘴的讲解,确实也比较难理解。案例中运用技术用不同颜色覆盖来表示长方形面积过渡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把一个变化的过程清楚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容易发现底不变,高变小的规律,难题迎刃而解。练习巩固中运用信息技术让课堂保持在一个活跃的氛围中,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化难为易,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便能无声地传授给学生了数学知识,优化数学教学,并将数学教学中枯燥、乏味、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破数学的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整个数学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