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李银芬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李银芬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文涵

    扶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昕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贵香

    元上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玥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柯烨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晓奕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毛旭芝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苗书瑜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旦萍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瑛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永美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烨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宇桥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越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静逸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应学萍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轲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文蕴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

作者:史旦萍  日期: 2025-04-15  点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2.品读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提高审美能力。

3.随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件29

教师导入新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作者都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互动课堂(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找出作者描写了哪几幅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图。出示课件30

学生朗读汇报,预设生:作者描写了乡下人家屋前的不同风光,瓜藤攀架图为我们展现了可爱的瓜架、花开三季图为我们展现了顺着时令盛开的花丛、雨后春笋图为我们展现了茂盛的竹林,春笋、鸡鸭觅食图为我们呈现了神气的大公鸡,负责的母鸡和水中游戏的鸭群、还有与美景为好友,温馨的摆桌吃饭图、伴着纺织娘的歌声的月夜入梦图。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各图景的独特、迷人之处。

1)①教师引导:这样的图景都有哪些独特迷人之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请同学们先看到瓜藤攀架图,认真读一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31

学生自读汇报,预设生:我发现这一段中出现了许多动词。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很棒!由此可见,你读的很认真。请同学们把表示动作的词圈起来。读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这处景物描写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表示动作的词呢?出示课件32

教师点名答。预设生:这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这样写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

教师点评并补充:非常正确,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用几个动词写出了瓜藤生长的过程,静中有动,把景物写活,写出了生气和活力。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请同学们再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认为瓜架比石狮子、旗杆“可爱”多了呢?出示课件33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石狮子吗?石狮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34

教师点名答。预设生:因为石狮子是灰色的,瓜架的色彩丰富,石狮子是冰冷的,没有生气的,而瓜架是生机勃勃的。

教师引导: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冰冷无生气的石狮子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预设生:这是一种对比手法,写石狮子的单调可以凸显出瓜架的可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师总结:作者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瓜藤攀架图,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

板书:瓜藤攀架图——可爱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本文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文中描写的图景的独特迷人之处。

2)①教师引导:原来简单的瓜架竟有如此迷人之处,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看下一幅图景。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花开三季图”,一边读一边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5

    学生提问。预设生:文中说“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时令,什么顺序?

教师解答:非常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补充课外知识。出示课件36、37最先盛开的是芍药,它的花期是3-5月。凤仙花紧随其后,盛开在了6-8月。大丽菊花接力,盛开于8-10月。期间,鸡冠花也在7-10月盛开。

    教师引导:除了对课文内容的提问,你还能从哪方面提出问题呢?出示课件38

预设生:我从写法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这种方式来形容呢?

教师点评并解答:你一定是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朴素和华丽是反义词,作者这样的表达看似矛盾,实则表达得十分恰当。出示课件39朴素指的是屋前的花不必精心打理自由生长,而华丽则指花儿盛开时,屋前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板书:花开三季图——美丽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复习巩固学生上册所学的提问策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①教师引导:有的人家种瓜,有的人家种花,还有的人家种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绿竹成荫图。想一想,乡下人家种的竹子有什么特点呢?读的时候注意找出描写竹子特点的关键词句。出示课件40

预设生:从“几十枝竹”和“一片浓浓的绿荫”两个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乡下人家种的竹子有很多很茂盛的特点。

教师点评:你找的非常准确!在这样茂盛的竹林,倘若下过几场春雨,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41

预设生:会有许多春笋,从“许多”和“成群”两个词可以看出春笋的数量很多。

教师引导:作者是怎么形容春笋的呢?请同学们划一划,并想一想这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生:“探出头来”,这是拟人手法,这样写使画面更加生动。

板书:雨后春笋图——生机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教学,锻炼学生找关键词的能力。

4)①教师引导:赏完静景,我们再把目光放到动景上。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出示课件42说一说,第一句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预设生:一般我们都会说“养鸡”,不会把“鸡”放在前面。

教师引导品味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出示课件43

教师:请同学们齐读A句和B句,说一说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呢?

学生齐读。预设生:B句更好,把“鸡”放在句子前面更加突出鸡的重要性。

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鸡群的关键词。出示课件44

教师:这一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母鸡和雄鸡的神态,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呢?出示课件45

预设生:母鸡率领着一群小鸡,雄鸡大踏步的走来走去。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一来读一读这两段对比,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段的描写,为什么呢?出示课件46

学生朗读汇报。预设生:我更喜欢第二段,因为“率领”和“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两个词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作者把鸡当作人来写,寥寥几句却把母鸡的认真负责、大公鸡的神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教师引导学生品味鸡鸭觅食图出示课件47: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鸭群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水中鸭群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预设生1:我认为鸭群是跟人很亲近的,我是从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看出来的。因为捣衣的时候会发出很大的声响,但它们却从不吃惊。

预设生2:我认为鸭群是自由自在的,我从“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进水中去觅食。”看出来的。

教师总结:是呀!这一幅鸡鸭觅食图向我们展现着他们自然和谐的乡下生活,乡下的鸡鸭们都如此自由自在,更别说是乡下的人们了!

板书:鸡鸭觅食图——自由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直观感受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妙处。

5)①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乡下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乡下人家吃饭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48

预设生:我们吃饭的时候都在屋子里吃,而乡下人家却是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吃。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天高地阔”:“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生:天高地阔是指天空高远,大地辽阔,是用来形容空间大的词语。

教师引导: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再往后读一读,在后文中找找答案,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出示课件49

学生交流汇报。预设生:因为乡下人家在门前吃饭,空间很大,而且好友广泛。天边的晚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所以作者会说“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头顶着一片红霞,天边不时飞过几只归鸟,微风轻拂,你们在如此宽广的空间中吃着饭,与亲友们谈天说地,与自然美景作伴……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预设生:我感到十分愉悦。

教师:这样一幅摆桌吃饭图向我们展现了令人心情愉悦的乡下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此温馨的画面,令人向往。

板书:摆桌吃饭图——温馨

6)①教师引导:傍晚的乡村已是这样温馨,那么乡村的夜晚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看到第6自然段。出示课件50

教师问:谁能快速找到这一段中出现的写作手法?

学生举手,教师点名答。预设生:写了月明人静和唱起歌来,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唱歌”的是纺织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点评:非常正确!纺织娘是一种动物,可它却为人们唱起曲儿,伴人们入眠,真是自然和谐的乡下生活啊!

教师科普“纺织娘”:同学们,你们见过纺织娘吗?出示课件5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在这样一个月明人静的夜里,纺织娘的歌声体现的是乡村的安静还是吵闹呢?为什么?谁能来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件52

学生举手,教室点名回答。预设生:我认为体现的是乡村的安静。如果乡村不安静的话就听不见纺织娘的歌声了。

教师追问:作者想要表现乡村的安静,却描写了纺织娘的歌声,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预设生:以动衬静。

教师总结:作者以动衬静,更使我们体会到了乡村夜晚的安静。

板书:月夜入梦图——和谐

3.教师引导学生说对乡下人家的印象。

教师问:看完乡下人家的美丽画面后,除了“独特”与“迷人”外,你对乡下人家有什么其他印象呢?出示课件53

预设生1:生机勃勃。

预设生2:自由自在。

预设生3:自然和谐。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乡下人家的美丽画面,我们看到了无拘无束、多姿多彩、充满生机、自然和谐的乡下人家。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画面。

教师:乡下人家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陶醉了,也让作者陶醉了,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出示课件54

学生齐读。

板书:独特、迷人

教师问:什么是独特?什么是迷人?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生:独特的意思是与众不同,迷人的意思是令人陶醉。

教师再问:这一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预设生: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升华,整体把握

    1.结构梳理。出示课件5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描写了哪些画面,体现出了乡下人家什么样的美。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5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描写顺序,所展现的景象以及思想感情,并按要求填空。

四、拓展延伸,陶冶情操

出示我国不同地区的乡村风貌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的乡村风光图。出示课件57

教师:说一说,看完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预设生:我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乡村的风景真是太美了!

教师: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乡村的风景如诗如画,愿社会主义新农村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乡村风光,并表达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祝愿,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8、59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60

1)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到积累本上。

教师:《乡下人家》语言优美,所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请同学们把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到积累本上。

2)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师:看完了《乡下人家》所描绘的乡村风景图,令人心驰神往。同学们,你们眼中的乡村景致是什么样的呢?请你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师提示:如果觉得无从下手,老师教你们几个小妙招!可以写你眼中的小河、田野、山坡……像陈醉云先生一样把物当作人来写,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写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你的感受,可以是心旷神怡、怡然自得、悠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