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13. 人物描写一组
两茎灯草 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习作要求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人物描写一组》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三个片段组成。这3个片段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点。《摔跤》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小嘎子的机灵;《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通过外貌描写表现祥子的生命力;《两茎灯草》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严监生的吝啬。
本节课重点学习的《两茎灯草》主要写严监生临死时的场景,他因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硬撑着不肯咽气。片段通过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的入目三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已经了解了一定的人物描写方法,但不能灵活运用这些人物描写方法,在描写人物时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同时,学生的习作选材能力不足,常常不能选取合适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将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典型事例,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具体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
【设计思想】
基于教材和学情,本课的教学思想为1.把握习作单元的特点,精准定位聚焦表达。让学生能够在名家的作品中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迁移到习作中去。2.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关联阅读和写作。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严监生的人物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探寻课文的表达秘妙。3.探究“典型之处”,揭秘写人方法。让学生懂得描写人物时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学生能学以致用,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监、侄、痰、揩”四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监、侄、喉、咙”四个生字。
2.结合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严监生的人物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要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通过人物的动作等表现人物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资源与工具】
1. 多媒体和信息化工具:ppt和互动白板
2. 学习任务单和写作支架:人物分析表和评价表
3.课文原著片段:《儒林外史》部分片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读书节”期间,咱学校五年级组准备在校报上增设人物专刊,举办“形形色色的人”征文比赛。希望同学们在赛前认真向作家学习写作方法,积极创作,踊跃报名。 在此前结束的“赏众生相”之“小
嘎子专场”和“祥子专场”中,你发现作者是怎么写出人物特点的?
(出示:嘎子 骆驼祥子 图片和人物卡片)
预设:《摔跤》中,作者用连续性动作写出了小嘎子的聪明机灵。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作者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祥子的健壮结实。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课文第三个片段《两茎灯草》,出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示《儒林外史》封面)《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讽刺了当时儒林之中的一些荒唐、丑陋的人和事。去认识一个别样的严监生, 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他的特点的。(板书:严监生)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在学习之前,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检查预习。
《两茎灯草》预习单
了解灯草吗?(出示灯草图)灯草,是油灯里帮助燃烧又极不值钱的一段小草。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形形色色的人”征文大赛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单的设计在于解决课文中陌生化词语的理解。灯草和《儒林外史》的介绍把学生带进了具有年代特征的语境中。】
学习活动(一)说一说人物印象,知典型
课文的主人公是严监生,关于他,小说《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有这样一段介绍。
(出示:严监生,大名严大育,字致和。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dǒu),米烂陈仓。僮(tóng)仆无数,良田万亩,铺(pù)面二十多间……赵氏是其第二个妻子,在家掌管家务。)
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课文写的是严监生临死前竖着两根手指不得断气,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没猜对,最后赵氏猜到了,挑去一茎灯草,他才咽了气。)
(预设:抠门,小气,节约,节俭,吝啬……严监生家境很好,却非常的抠门。吝啬。)
严监生家里有很多的钱、田、僮仆,在临死前家里来了那么多人,却只点一盏灯,还为灯盏里多了一茎灯草而不肯断气,应该说他极度“吝啬”。
让学生板书:吝啬
【设计意图:《两茎灯草》是一篇经典作品,作为单元教学的一环,应直指“写人”的核心任务。本环节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和本课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印象。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他的监生身份、家庭情况,再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严监生的印象,理解严监生的典型特点——吝啬。】
学习活动(二)探一探人物写法,明典型
过渡:初读课文后,一个吝啬的严监生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呢?
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把严监生吝啬的特点写出来的,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完成助学单。
学生交流助学单。(出示文中的句子)
学生分组朗读。交流。
预设1:(特定动作)伸出两个手指,三次摇头,两眼睁的的溜圆,点一点头……
看一看动作的细微变化。
小结:就是这样的伸指、摇头、瞪眼、闭眼,简单的动作、神态,细微的变化,就让我们走进了严监生的内心,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就这样鲜活起来。这是课文的写人密码之一。(板书:特定动作)
预设2:(特定编排)三位亲人三次都猜不中,直到赵氏猜中。众人的猜测是“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个舅爷”,赵氏说的是“两茎灯草”,也写出了严监生的吝啬。
回顾课文,大侄子猜测大侄子猜两个亲人,是吗?生:不是。二侄子猜子猜两笔银子,是吗?生:不是。奶妈猜两位舅爷,是吗?生:不是。 一般人临死之前肯定会考虑一些大事,见亲人啊,分配钱物啊,肯定不会放心不下“两茎灯草”。而偏偏“两茎灯草”才是正确答案。临死之际,这些情理之中的大事都不是严监生要的答案。此时,赵氏揭晓谜底——“两茎灯草”。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可见严监生的吝啬已经超出常理了。严监生可真是吝啬到极点了啊!
过渡:一次次合乎常理的猜不中,答案却在常理之外。这样的编排巧妙的刻画了严监生的吝啬。
预设3:(特定场景)故事发生在严监生病重,将要死的时候。亲人聚在他的旁边。
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他临死之前,不是一屋子的人聚在病床边,如果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夜晚,严监生让赵氏挑掉一茎灯草,你还会觉得他是一个极度吝啬的人吗?生:不会。“临死前”“病床边”也对表现人物特点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结:写人离不开写事。特别的时刻,特别的地点,由一个特别的动作引发了三次情理之中的猜测,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正是这样的事例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极度吝啬的严监生。像这样能充分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我们就可以称它为
“典型事例” (板书:典型事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探究课文写人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方法的表达效果。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之后,重点关注到三个方面:一是动作描写,这是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所形成的经验;二是四次猜测,前三次看似合理却又不对,最后一次猜对。感受编排之妙;三是临死前的特定场景,适时的点拨让学生发现这个“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了课文选取的典型事例“典型”在何处。】出示:学习助学单2,梳理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活动(三)理一理人物事例,用典型
课前,同学们拿到了一份学习单,观察一个人,想一想他有什么特点,并且围绕这个特点选取了几个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请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完成助学单,再说一说。
出示:助学单3
学生交流。
出示评价标准,学生互评。
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茎灯草》,懂得了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也试着通过助学单选择一个人物,通过典型事例,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向作家学习,揭秘描写人物的其他方法。
【作业设计】
1. 结合助学单,准备好“读书节”人物专刊,“形形色色的人”的征文。
2. 课外阅读《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13.人物描写一组
特定动作
两茎灯草 严监生 吝啬 特定编排 典型事例
特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