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李银芬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李银芬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文涵

    扶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昕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贵香

    元上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玥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柯烨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晓奕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毛旭芝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苗书瑜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旦萍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瑛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永美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烨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宇桥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越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静逸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应学萍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轲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文蕴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四年级下册第 27 课 巨人的花园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王永美  日期: 2025-04-14  点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 27 

巨人的花园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纵向关联

统编教材在低段穿插编排了一些童话故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童话这   一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专门安排了一个童话单元, 编排了四篇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中外童话,目的是落实“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这一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是“感受童话丰富   的想象 ”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引导学生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和结构,适时调动   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与联想体会童话的奇妙。同时,抓   住童话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以及童话中的场景和主人公内心活动,感受鲜   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的真善美,从而在感受童话的奇妙和主人公美好品质

的学习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材的横向关联

本单元围绕“中外经典童话 ”这一主题,编排《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 人的花园》和《海的女儿》,以及习作和语文园地。《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由 于对孩子态度的不同,花园里便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探究花园变化的原因,发现 巨人由自私、冷酷变得无私、善良,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深入解读文本,充分发掘文本内

容与结构上的奇妙之处是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之奇妙、体会童话中人物形象的立足


点和着力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说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巨人又有什么转变,感受童话

故事的奇妙。

教学难点:体会巨人的形象变化,探究是谁改变了他,以及发挥想象把孩子

们在花园里玩的情景写下来。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故事并不陌生,而本篇课文中巨人的人物形象是变化 的,学生的阅读很可能停留在表面,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巨人的语言、动作,揣

摩内心,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

(五)教学设想

怎么教:利用童话故事的密码“童话是愿望与幻想的奇遇 ”贯穿始终。以“探 寻花园的变化,发现巨人的转变 ”为教学主线,通过梳理情节、想象画面、

研读人物等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尽显童话的奇妙。

怎么学:通过描写巨人言行的三组词语,梳理巨人的愿望。借助思维导图概 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想象画面,再现花园的奇妙。抓住巨人语言、动作,走进

他的内心,体会人物形象。

怎么评:想象奇妙,运用对比、拟人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借助预学,读准“叱责、吼叫、禁止 ”等 12 词语或短语,正确书写“吼

叫、禁止 ”等 6 个词语。

2.通过“联想与想象 ”,再现花园的奇妙之处,把孩子们和巨人在花园里一

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3.抓住巨人前后言行变化的关键词语,体会巨人的善良与无私。明白快乐

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巨人的愿望与奇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情节之奇。


2.借助“联想与想象 ”,再现花园的奇妙之处,进一步感受表达之奇。

3.利用“言行与内心 ”,了解巨人改变之因,感受形象之奇。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预学单、课堂学习单。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完成预学单。

(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看图片,猜故事

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二、明愿望,说奇遇

过渡:童话是愿望与幻想的奇遇。

1.找一找能体现童话特点的 3 个词语。

愿望  幻想  奇遇

2.从这 3 个词语中我们发现在童话故事里愿望通过幻想来实现的,幻想通过

奇遇来表达。

愿望  实现   幻想  表达   奇遇

3.以《那一定会很好》为例,找一找主人公种子的愿望与奇遇。

1)出示

愿望 站起来      坐下来 (     )

《那一定会很好》

奇遇     手推车       木地板

 

 

2)学生交流

4.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说一说主人公的愿望与奇遇吧。

小结:只要你掌握了“童话是愿望与幻想的奇遇 这个密码,你也会像作家

一样,创编或者改编出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

【设计意图】利用“看图片,猜故事 ”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主题。借助  明愿望,说奇遇 ”梳理童话故事的密码,让童话这个概念植根于学生心中,为 阅读童话,创编童话,改编童话提供思维路径,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习活动:


板块一:检查字词,梳理愿望

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齐读课题。

1.读词语

砌高墙    叱责孩子

打开前门  抱起孩子

拆除高墙  迎接孩子

2.梳理愿望

预设:

禁止孩子在花园里玩

默许孩子在花园里玩

允许孩子在花园里玩

小结:巨人的愿望在变,他的言行也在变。巨人有什么奇遇呢?

【设计意图】选择巨人言行变化的六个词语,梳理巨人的愿望,初步感知故

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同时为下一环节完成思维导图,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

板块二:厘清情节,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愿望:禁止孩子在花园里玩——默许孩子在花园里玩——允许孩子在花园里玩

言行: 砌高墙、叱责孩子 ——打开前门、抱起孩子——拆高墙、迎接孩子

奇遇       的花园 ——       的花园 ——       的花园

2.汇报交流

小结:巨人的愿望在变,言行跟着变,花园也在变。这就是情节之奇。(板

书:情节之奇——变化)

3.借助思维导图,用上连接词,说说故事内容。

 巨人有一座可爱的大花园。一开始……后来……最后……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巨人的愿望和言行的变化,找到花园 的变化,感知故事情节变化之奇,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 图和连接词概括主要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引导学生掌握复述全文大意

的方法。

板块三:想象画面,再现奇妙


过渡:巨人的奇遇奇在哪里呢?作者又是怎么表达的?让我们走进第 7 自然

段,一起去探寻。

(一)凄凉花园

1.指名读第 7 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奇妙的句子,想想奇在哪里?

2.汇报交流

 


预设:季节之奇

动植物之奇

自然现象之奇

3.想象

 

对比

拟人

拟人


1)“不肯 ”“忘了 ”“马上缩回 ”多么生动有趣啊!这就是童话的语

言、想象的奇妙。发挥想象,花园里还有哪些小伙伴?它们是怎样的呢?

句式:谁+不肯(忘了、不愿……)+怎样(动词)

2)风霜雪雹还会怎样呢?

小结:一堵围墙,拦住了孩子,也阻隔了春天。围墙外春暖花开,围墙里冰 天雪地,这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童话的奇妙。这就是表达之奇。(板书:

表达之奇——对比)

4.总结学法:刚才我们边读边勾画奇妙句子,思考奇在哪里,怎样表达,还

想象了奇妙的画面,感受到了凄凉花园的奇妙。

(二)奇特花园

过渡: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 自主学习 9-13 自然段,并完成学习单。

1.出示学习方法。

2.完成学习单。

 

奇妙景象

表达方式

(               ) 之奇

 

(               ) 之奇

 

(               ) 之奇

 

3.汇报交流

小结:凄凉花园和奇特花园都写到了季节之奇、动植物之奇、自然现象之奇,

但同中有变。凄凉花园只写了冬天的景象,奇特花园春天、冬天交替变化。


4.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神奇的地方,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由扶到放。勾画奇妙语句,思考奇在哪里, 以及自己选择神奇的地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用对比、拟人的方法,想象花 园奇幻的景象,体会表达之奇。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

处于主动状态,童心童趣不断闪现。

板块四:走进内心,体会形象

过渡:花园在变,是因为巨人的愿望在变。让我们通过巨人的言行,走进他

的内心,去探究改变的过程。

1.预学时同学们勾画出了描写巨人言行的句子,(出示巨人言行的句子)对

照一下,你都勾画对了吗?

2.首先,走进最初的巨人。(出示 4、5 自然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

预设:

1)“叱责 ”读出巨人的凶狠、粗暴。指导朗读:叱责是一般的责备吗?

巨人此时的心情怎样?生气时你会怎么做?请带着这种心情来读。

2)三个“我自己 ”,读出巨人的自私。巨 人会     读句子,强调

三个“我自己 ”。

3)“砌墙 ”“挂布告牌 ”,读出巨人的自私、冷漠。告示牌上写着什么?

看到这个牌子,你们还敢进去吗?为什么不敢进去呀?(板书:凶狠、 自私)

3.巨人一直是自私的吗?请同学们接着读描写巨人言行的其他语句,揣摩他

内心的变化。

自私  疑惑  后悔   友善  无私

4.梳理巨人形象:巨人从自私到无私,内心经历了疑惑、后悔、友善的变化,

这就是形象之奇。(板书:形象之奇——改变)

【设计意图】抓住巨人的语言、动作,揣摩他的内心,从自私到无私,再次 体会童话的对比手法。从原来外形的巨大,到变化之后形象真正的高大,巨人这

一形象所表现的真善美的情感就定格在学生心中。

结语:到底是谁改变了巨人呢?有人说是孩子们,有人说是花园,也有人说 是那个小男孩,还有人说是巨人自己。你有什么想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27  巨人的花园

 

 

情节之奇——变化

表达之奇——对比

形象之奇——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