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表里的生物》教案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第16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吠”“蟋蟀”等字词;能借助支架,梳理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研读“我”探究的过程,梳理“我”得出结论的各方面因素。
3.借助具体事例评析探究过程,感受“我”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
【教学过程】
一、出示单元导语,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要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请大家看单元导语页,单元导语是这样的: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这句话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中也有所体现。(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学习生字词,简介作者
1.课前,同学们在预习中自主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通过审阅大家的预习单,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这样一些词语存疑较多(出示学生预习单),老师把它们整理了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词语:吠、三弦、蝎子、蛰、蟋蟀、钵子。)指读;范写:吠、蟀:“吠”字右边部分是犬,不要漏写右上角的点;“蟀”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率”先写中间,要紧凑写,再写两边,下横要长,竖画正直。
2.为什么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关注这几个词呢?其实与作者冯至所处的年代有较大的关系。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
3.看完这段介绍,我们发现冯至出生在距离我们一百多年前,所以他的语言习惯、生活环境包括童年经历,都跟我们隔着一段时代的距离。那么知道了这点,对我们后续读课文也会有帮助。
4.在检查大家的预习单时,老师发现同学们还集中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我”认为表里的生物是什么?②我是怎么发现表里有一个小蝎子?③最后,我为什么不说那句话了?④父亲为什么不让我动表,也不直接告诉我答案?
5.明确任务: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是怎么发现表里有一个小蝎子?这节课我们就把这个问题好好解决一下。
三、梳理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1.出示学习任务一:通过圈、思、写等方法,梳理“我”是怎么发现表里有一个小蝎子的。
圈:默读课文,圈出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时间词。
思:借助时间线,想想在这些时间点上都发生了什么事?
写:概括探究过程中发生的事,填在学习单的表格中。
2.我来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
时间点 |
小时候 |
一天 |
有一次 |
此后 |
有一回 |
后来 |
探究事件 |
以为发声即生物。 |
听声猜想,表里有生物。 |
终于看到表里的世界。 |
常常请求再次看表。 |
追问之下,得知“真相”。 |
证实猜想,见人就说。 |
3.借助时间线,我们就理清楚了“我”的探究过程。(板贴:探究过程)再来看探究过程,会发现有一个规律:他是先猜想,然后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完成板书第一列:猜想、验证、结论)表里藏着一个小蝎子。
4.你现在能不能借助这张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的探究过程是什么样的?(评价语:你看我们借助主要事件,加上一些连接,就能又清楚又完整地介绍“我”的探究过程了。这也就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探究过程,体会人物形象
过渡:刚才我们说结论很有趣,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仔细地回到课文中找一找,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来看学习任务二,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1.出示学习任务二: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发现表里有一个小蝎子的?
(1)自主学习,圈画描写“我”探究过程的语句,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批注思考和感受。
(2)组内交流,轮流表达和倾听各自的想法,准备汇报。
2.给大家六分钟,请大家合理安排好自主学习和组内交流的时间。开始!(提醒:所谓探究过程,就是我为了得到结论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你找到相关句子以后,去细细地品读与感受。)(回答的时候把关键词说出来,不要简单重复内容。)
3.组织交流讨论,借助具体事例评析“我”的探究过程。
时间到了!我们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交流。谁来说说找到的第一处。
要点预设1:基于生活经验(第1自然段)得出观点:凡能发声皆为活物。
(1)他是怎么得出这个观点的?出示句子: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评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活的生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仅仅是这四个例子吗?再找一找。)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提问:又多了两种事物,你有什么发现?
评语:“我”年纪虽小,却很善于说明自己的观点。“我”不仅举出这些正面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举出反面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精彩的观点说明。
(2)那么,这些具体事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评语:很显然,“我”的观点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你发现了作者探究过程中的第一个要素。板贴:生活经验
要点预设2:观察(第2自然段)
出示句子: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师点评:他认真地看,仔细地听,还把这些声音和自己熟悉的声音进行比较,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呀!说明探究离不开观察。板贴:观察
要点预设3:好奇(第3-9自然段、第10自然段)
点评:第九自然段有个关键词告诉我们:探究需要好奇心。
点评:好奇是支撑持续探究的重要因素。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作者的好奇。出示句子: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要点预设4:探究的热情、细致入微的观察(第11自然段)
出示句子: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点评:“高兴极了”“心”也加速跳动,写出了“我”非常激动,说明探究表里的世界不是一时兴起的主意,而是有持续的热情。
出示句子: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此处加入朗读指导,读出看到“表里的世界”时的惊喜、赞叹
点评:表里的世界多么美丽呀!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入微呀!
要点预设5:持续的专注、执著的追问(第12-18自然段)
出示句子:“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为什么呢?”我又问。“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点评: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一串的问题的确很有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
4.小结:探究过程中,所有的这些要素,比如:丰富的生活经验、探究的热情、细致入微的观察、持续不断的思考以及执着的追问,都是得出结论的重要因素。在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以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结论?(合理、正确、理所当然)但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结论?(错误、幼稚、主观)
5.引导发现探究过程的局限。其实,课文中有一些细节也悄悄地暗示了“我”的这次探究必然会得到这种不科学的结论,同学们能在文中快速地找一找吗?(提醒:这跟作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要点预设6:经验有限
(1)引导关注文首第一句话: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点评:这才叫会读书啊!这是全文的第一句话,但是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了。但你找到了,真不错!这说明“我”小时候的生活经验是非常有限的,不知道没有生命的机器也会发出声音,才得出了不科学的结论。板贴:经验有限
(2)引导关注父亲的回答: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师:这是谁说的?(父亲)“我”年纪尚小,父亲说的话对“我”意味着事实、真理。父亲说得那么肯定、那么认真,作为经验有限的“我”,还会怀疑吗?(不会)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要点预设7:天真可爱
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呢?
(3)引导关注“我”的心理活动(出示课后习题二的两句话):①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②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点评:多么美妙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板贴:天真可爱
6.综合小结人物形象:由此看来,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板书,归纳要点: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思路清晰、天真可爱)
五、引导质疑,布置作业
1.质疑:文中的“我”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最终得到一个自认为正确,但并不科学的结论。你们觉得这样的探究有意义吗?下节课,我们重点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布置作业:①练习书写生字词;②完成学习单上的第二题。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或其他名人事迹,写一写你对文中的“我”所进行的探究有怎样的看法。注意要结合事例、基于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 16、表里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