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李银芬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李银芬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文涵

    扶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昕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贵香

    元上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玥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柯烨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晓奕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毛旭芝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苗书瑜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旦萍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瑛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永美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烨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宇桥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越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静逸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应学萍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轲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文蕴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陆柯烨  日期: 2025-04-13  点击: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文言文二则》,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自己的阐释来进一步说明观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提出观点的说理性文章。

2.出示课题,请学生读。(提醒学生读的时候注意停顿、节奏学生齐读。

板块二方法引路,理清结构

1.阅读这样的文章,除了要像《两小儿辩日》一样明确他们的观点之外,还需要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2.出示单元导语:一起来读这句话

3.如何用事例证明观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看大屏幕的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找出课文中作者提出的观点。

3)找出文中列举了哪几个人物的具体事例。

同学们,课文都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4.出示词语

第一行:领域 盐酸 蚯蚓(字音)

请人读、齐读。指导:蚓是前鼻音

评价:响亮准确、字正腔圆、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节奏。

第二行:搜集 疑惑 飞溅(字形)

“搜”“疑”“溅”标红,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左右结构)那写的时候在布局上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疑是左右等宽的字,但搜和溅左窄右宽。)看老师来写一写。

“疑”左下方的“矢”要注意避让,右上方的“丶”不能漏掉。

“溅”左边“氵”写得窄一些

“搜”左边“提手旁”,右边部分要注意笔顺。

请同学们把习字册翻到32页,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

第三行: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

通过预习,你能理解它们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对三个成语的理解,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这个成语的来历与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关,司空是古代的一种官名。相传,当时有个司空官叫李绅,他非常仰慕刘禹锡,于是设宴招待他。如此奢靡的场面是刘禹锡平生第一次遇到,但对于司空官李绅来说并不稀奇,已经是见惯的事情。后人就从这个事情中提炼出“司空见惯”的成语了。

追根求源:源:源头,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你发现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吗?对,在这个词语中,有两组近义词,“追”和“求”都表示追溯的意思;“根”和“源”都表示根源的意思。

见微知著:读读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微:小,指事物的萌芽状态;著:明显,指事物的发展。“微”和“著”这两个字的意思相反,这个词的意思是见到事物的一点苗头,就能料到它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根据课文内容去理解它的意思。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词。

5.生字词解决了,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第1、第2和第6自然段。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不错,课文在第一个自然段就提出了观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那这个观点什么意思呢?你能用课文中的原话向大家解释吗?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在这段话中,有两个标点与众不同,你发现了吗?(板书:?!)分别指什么呢?

是的,“?”表示发现的问题;“!”指找到了真理。真理的诞生就是把“?”拉直变成“!”的过程。(板书?→!)

2)那作者为什么用这两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呢?

同学们,标点本身就是有内涵有感情的,有时候一个标点胜过千言万语。作者用“?”表示发现的问题,用“!”表示找到了真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而且,你看,把“?”拉直可不就是“!”吗?真是太生动、太形象了!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意思。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其实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你找到了吗?

⑥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6.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说理性文章,一般都会在开头提出观点,在结尾再次总结观点。所以,我们可以开头和结尾去找寻文章想要表明的观点。

7.这三段内容向我们说明了观点,那么找到真理,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聚焦这三段话,再读一读,找一找。

8.指名学生说:(看到现象、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9.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要想找到真理,我们首先要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接着不断探索,最后找到真理。板书: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找到真理

9.真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找到的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文章还列举了哪几个人物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的呢?他们是谁?(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呢?(3~5自然段

10.总结说理文一般就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写的--提出观点、列举事例、总结观点

板块三梳理事例,思辨阅读

在思辨中理清叙述顺序

1.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课前下发的学习单,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根据表格的提示,思考波义耳发现的现象是什么?找到的真理是什么?用波浪线和横线画出来。

人物

波义耳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2.发现的现象是什么?真理是什么?他是怎样从现象中得到真理的?

3.请你根据表格连起来说一说波义耳发现真理的过程。

波义耳从紫罗兰溅上盐酸变红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制成石蕊试纸。

4.那么魏格纳、阿瑟林斯基又是怎样一步步发现真理的呢,默读课文4、5两个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二)在思辨中了解事例内容

1.小组合作,归纳汇报。

2.那么观察表格,为什么这三个事例就能说明作者的观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发现真理”的顺序写的。)

是的,这与作者认为发现真理的过程一样,因此三个事例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在思辨中关注材料编排

1.那么,这三个事例可不可以用别的事例替换呢?读读以下两个事例,思考能否替换文中的事例。

预设:事例一讲的是齐白石坚持不懈地创作,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说明的是“滴水穿石”的道理,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没有关系,所以不能替换;

事例二讲的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现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与文中观点一致,所以能替换文中的例子。

2.要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是只提供其中一个事例就够了?有同学说,一个事例不够充分,让人觉得可能只是偶然现象。既然这样,用四个、五个不是更好吗?

提示:中国文化的习惯,特别钟情于“三”,例如“三生有幸”“一而再,再而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汉语里,“三”代表了最大、最多、最广。如果竖看表格的主要人物,会发现他们分别来自英国、德国、美国三个不同的国家;再看三个事例的领域,分别属于化学、气象学、生物学。这样涵盖的面更广,举例论证更有说服力。由此可见论证观点的事例要“选例得当”。

3.魏格纳出版《海陆的起源》的故事,还有这样一个版本。(出示原人教版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浏览一下,跟本文中的事例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描述得详细,同一故事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叙述得简洁,这是因为后者选用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证明观点,所以,我们在证明观点的时候选取与观点紧密相关的内容精炼地表达。

总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如何选择恰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了,下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学习究竟如何写好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习字册和补充习题第3题,并读一读《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