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寓言故事中的教育意义或深刻的道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结合图片,疏通文意。
思维能力:比较《守株待兔》与“阅读链接”的《南辕北辙》两则寓言的异同。
审美创造:品味寓言故事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的文言文。课文通过讲种田人偶然拾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从此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什么也得不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说明了“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这一道理。
关注寓言: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特点有: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关注积累:郑人买履 掩耳盗铃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狐假虎威 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井底之蛙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
关注词语:文言多单音节词,如“耕”是“种田”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文已经不一样了,如文中的“走”是“跑”的意思,与现代的“走”的意思不同。借助图片理解 “耒”,了解这一农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宋、耕”等4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领悟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背诵课文。(重点)
3.能说出“阅读链接”《南辕北辙》中乘车人所犯的错误,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宋、耕”等4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3.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一、导入图片,揭题释题
1.看图猜成语。(出示课件3)
(1)教师导入:同学们,寓言故事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猜一猜故事名称。
预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坐井观天。
(2)教师拓展:这些成语都属于寓言,你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预设:《亡羊补牢》《画龙点睛》《揠苗助长》等。
2.看图讲故事。(出示课件4)
出示“守株待兔”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谁来讲一讲?
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引入课文: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篇文言文《守株待兔》,看看古人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守株待兔》出自古书《韩非子·五蠹》,这本书记录了许多有意思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是其中的名篇。
4.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并板书:守株待兔。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守株待兔)
5.教师提出问题:“守、株、待”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5)
预设1:守:守着。株:树桩。待:等待。
预设2:守株待兔: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设计意图:联系已学过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音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出示课件6)
(2)学生活动:自主朗读课文。
2.学生二读,读好停顿。(出示课件7)
(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注意停顿。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教师巡视,学生分组齐读,相互评价,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3.识字游戏。(出示课件8)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教师提出问题: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方法,说说疏通文意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出示课件9)
预设1:我们可以读注释,也可以看插图。
预设2:我们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生活实际。
2.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运用上面的方法了解故事大意吧!(出示课件10)
(1)学生活动:朗读课文,说说字词的意思。(出示课件11)
预设:株:树桩。可以联系插图理解。
走:跑。拓展词语“走马观花”“飞禽走兽”。
因:于是。
释:放下。拓展词语“爱不释手”“手不释卷”。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联系文中另一个字“耕”和词语“耕耘”来理解。
冀:希望。注意与“翼”比较区分。
(2)教师提出问题: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谁来说一说故事大意?(出示课件12)
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出示自读提示:了解了故事大意后,我们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用原文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吧!(出示课件13、14)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教师小结: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环节组成。这篇文言文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仅39个字,却把故事讲述得很完整。
四、指导书写,交流评价
1.学生明确此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出示课件15)
2.重点指导“耕、释、其”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16~18)
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9)
2.课后作业:用自己的话把《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出示课件20)
1.能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领悟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2.能说出“阅读链接”《南辕北辙》中乘车人所犯的错误,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
3.背诵课文。
一、围绕问题,感悟道理
1.教师引导:齐读课文,读完说一说故事大意。思考:兔子为什么而死?(出示课件21、22)
预设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预设2:兔子跑得快,撞到树上,所以撞死了。
(板书:遇到兔子撞桩而死 不费力捡兔子)
2.合作交流:一只兔子撞到树上,这事儿是不是天天有呢?种田人对这件事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出示课件23)
(1)出示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预设1:种田人放下农具,守在树旁。
预设2:种田人希望能再得到兔子。
(板书:放下农具等兔子)
(2)教师引导:如果此时你是这位宋人,你守在树旁会想些什么?(出示课件24)
预设:兔子,兔子,快来吧。我等着你呢!
(3)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种田人的好心情呢?(出示课件25)
预设:喜滋滋 乐呵呵 心花怒放 喜气洋洋 神采飞扬 手舞足蹈 喜出望外
3.教师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思考: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嘲笑?(出示课件26~28)
(1)出示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没有再得到兔子,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2)教师提出问题: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嘲笑呢?
预设1: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偶然发生的,不可能天天都有。
预设2:对意外发生的事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最终会一无所获。
(板书:被人嘲笑)
二、联系生活,深化寓意
1.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农夫的行为可笑吗?生活中有没有和守株待兔的农夫类似的人呢?(出示课件29)
预设1:偶尔买一次彩票中了奖,之后就寄希望于靠中奖过日子。
预设2:有一次没认真复习居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就想着不用好好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
2.总结提升: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出示课件30)
预设: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板书: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
设计意图:这个寓言故事是通过塑造“愚人”形象来揭示寓意的,在“读懂故事”环节,通过抓住宋人的行为来体会宋人的想法,帮助学生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宋人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再抓住故事结局进行讨论,弄清偶然现象与必然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角色转换,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故事到道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体会人物形象,读懂寓言就水到渠成了。
三、背诵课文,阅读链接
1.回归原文,积累背诵。(出示课件31、32)
教师指导背诵:借助图片和提示,同桌相互背诵,教师指名让学生背诵。
2.拓展学习阅读链接《南辕北辙》。(出示课件33)
(1)引出《南辕北辙》。
教师导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寓言故事,比如课后的“阅读链接”中这篇改写自《战国策》的寓言《南辕北辙》。
(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先了解故事大意,再想想这个人犯的错误,然后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了解故事大意,和同桌交流。
(3)教师引导:先来说说故事大意吧!(出示课件34)
学生交流汇报: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
(4)教师提出问题:故事中的乘车人犯了什么错误?(出示课件35)
预设:故事中的人,一心想往南走,车子却往北走,这样他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5)教师提出问题: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出示课件36)
预设: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找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方向错了,条件再有利,也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守株待兔》和《南辕北辙》中的两个人有什么异同?(出示课件37)
预设:
相同点:两个人都不动脑筋,做了愚蠢的事情。
不同点:一个人做事不努力,妄想不劳而获;另一个人虽然努力,但是方向不对,劳而无功。
4.教师小结:做事一定要努力,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同时还要确定好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成功。
四、概括主题,拓展延伸
1.梳理结构。(出示课件38)
2.概括主题。(出示课件39)
3.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0)
课外阅读其他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刻舟求剑》《买椟还珠》《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
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1)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2)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兔子为什么会撞死在树桩上?”“农夫捡到兔子后会想什么,做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重点在于熟读成诵,通过熟读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韵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文言文的心理,进而喜欢阅读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