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27、我的长生果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对比的手法。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体会作者读书的心得。
3.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4.学习本文运用时间顺序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对比的手法。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读书的心得。
3、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日一读
四、教学过程:
初 备 |
修 改 |
一、导入 你喜欢读书吗?读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就看看著名作家冰心读书时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忆读书 二、初究 (一)究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1. 师范读课文1~8自然段,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余下部分。在读的过程中, 要求:画出自己难理解的词语,然后课堂交流。 2. 紧扣题目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是: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有关读书的感受。 (二)分析课文,朗读体味。 究写作顺序 小组活动,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 ——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2. 对于读书,作者有许多感受,请圈画出描述这些感受的词句,朗读交流。 要求:朗读圈画的句子一定要结合作者当时的情感 《三国演义》:这是作者读的第一本书,所以印象特深刻,写得最详细。抓住‘咬了牙’‘居然’‘哭’等词,这与后文“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也相照应。 《水浒传》-------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红楼梦》----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的前后感受的对比 《西游记》---- 精彩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 《封神榜》 -----烦琐 《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现代文艺作品的比较: 从脑中抹去;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给同学们2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可以组为单位) (先从课文中找依据) ——A 读书好:开卷有益(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博览群书(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可罗列文中提到的各本书。 读好书:择善从之(要学会选择,因为只有好书才能让自己怡情知理。无意义的书不要读,注意选择文中好书的三个标准。) B在意思上层层递进。 再齐读(第二次)(注意重音)这句话。 (三)总结: 1.全文紧扣题目“忆”字,按时间顺序叙述,条理清晰。 2.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老师指着板书,试着让学生用“记叙了……表达了……希望……”总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希望我们少年儿童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三、作业布置 积累词语,按格式抄写;翻阅词典了解成语的含义。 |
通过自己划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边朗读边做笔记 小结:①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为“忆读书”服务。 ②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③指出全文末句从总体上概括了作者的读书感受。 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11自然段到文章末尾。 |
五、 板书设计:
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别出心裁 真情实感)
博览群书,入情入境
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 做读书笔记
我的“长生果” 会借鉴运用
津津有味
废寝忘食 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
如醉如痴
教学反思:1.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道理浅显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解决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把握重点句子的方式来深入理解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
2.拓展延伸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感受,进行习作练习,这样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使其系统化,又能指导学生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没有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