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教学重点:
1.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2.理解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推测松脂球和琥珀的形成过程的依据。
任务情境:
近日,化石博物馆展出了一块琥珀,引发了考古爱好者的轰动。四年级的同学也有幸去化石博物馆观展。博物馆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块琥珀,准备挑选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为新闻联播主播,帮助博物馆召开一个“琥珀”新闻发布会。
第一课时
近日,化石博物馆展出了一块琥珀,引发了考古爱好者的轰动。四年级的同学也有幸去化石博物馆观展。博物馆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块琥珀,准备挑选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为新闻联播主播,帮助博物馆召开一个“琥珀”新闻发布会。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
板书课题:琥珀。边板书一边交流:“琥珀”两个字都是王字旁,表示有关泽、比较珍贵的东西。
像这样两个都是王字旁的物品还有哪些?指名交流。
小结:“琥”是雕成虎形的玉,“珀”是“纯净”“透明”的意思,那“琥珀”是什么?学贵有疑,有疑则有进。带着这个问题,去课文中找找答案。
活动一:提取新闻稿关键词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2.自学检测:课件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1)认读生字。
①生开火车认读;自由练习认读。
②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脂、拭、渗”读翘舌音。
(2)师:你认为哪些字在认读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示例:“珀”读“pò”,不要读成“bó”;“脂”读“zhī”,不要读成“zhǐ”;“湃”读“pài”,不要读成“bài”。
(3)重点学习“餐”字。
课件出示:
,餐,吞食。采用“食”作部首,采用“
”作声旁。
指导书写“餐”字。会意字,了解其意思和组词。
小结: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了解了它的意思,更能够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字。
(4)指导读准必会多音字“扎”。“扎”在“挣扎”中读zhá。“扎”还有另外两个音zhā和zā,读zhā时,可以组词为“扎实”;读zā时,可以组词为“包扎”。并相机理解意思。
3.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课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主归纳,抽生汇报。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因此,我们新闻发布会的关键词就该是: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活动二:梳理新闻发布会问题
1.朗读课文。
(1)四人一组合作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组内讨论交流: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对课文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2.质疑:要是在新闻发布会上,突然有人提出:既然这个琥珀如此神奇,考古学家能再找到一个一模一样的琥珀吗?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生讨论交流。
要点:我会肯定回答不能。原因——追溯到课文中。
3.探究琥珀的形成过程:
课件出示: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1)指名读。
(2)思考:推测是什么意思?
推测的近义词是:猜测、推断。意思是:根据已知的事情想象未知的事情。
那么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知的呢?哪些是作者的推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指名汇报。
要点: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推测的。
课件出示“琥珀”样子的文段: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朗读琥珀的样子。
(1)推测:追溯琥珀形成的时间线
快速浏览课文第1-12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
(1)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2)一个夏日。
(3)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4)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追问:约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约莫”是大概、估计的意思。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化,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有几万年了。
教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2)同桌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找找琥珀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
2.同桌交流找到的信息。
3.总结说一说琥珀形成必备的条件。
汇报:
预设1:(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句段1: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句段2: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句段3: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
句段4: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因为琥珀是由松脂形成的,而松脂渗出需要很高的温度。由此推测,这是在夏天的中午,天气比较热,温度比较高。
教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句段5: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1)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因为琥珀里有小苍蝇和蜘蛛,所以推测出是蜘蛛正要吃苍蝇的时候,滴落的松脂把它们包住了。)
科普类的文章语言严谨,作者并不是毫无根据地进行推测,而是有根据的。这块琥珀形成的条件还有一只小苍蝇和蜘蛛。
句段6: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1)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判断第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抓住关键词,感受要形成琥珀必须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几十年”“几百年”等表示时间的词,既表现了时间的漫长,又表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这漫长的时间正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
句段7: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句段8: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句段,并尝试总结: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哪些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四个条件:陆沉水漫、松树腐烂、泥沙淹没、漫长的时间。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写地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有了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松脂球才能石化,最终形成琥珀。地壳的一系列变化,也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结:科学家通过已知推测到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些推测都是有科学依据,而不是胡乱推测的。
“推测”与“猜测、猜想”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推测”指根据已知推想未知,有一定的事理依据。虽然都是想象,但“推测”的想象从真实中来,与科学相吻合,符合琥珀形成的条件。
过渡: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被发现的过程上。学生默读第13~17自然段,读后思考:
(1)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在海边的泥沙里发现了琥珀,由此推测,在漫长的岁月里,海水把森林淹没了。)(合理推测)
活动三:静心写字
第二课时
活动四:探究新闻发布会语言
作者的每一部分推测都是有依据的,主要依据的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课后的阅读链接也提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它与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走进故事,读一读第1-13自然段,你觉得琥珀形成过程中哪里写得生动有趣呢?画一画,说一说。
学生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自读第2~12自然段,体会语言的严谨、推测的合理。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4自然段。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圈画出描写苍蝇动作的词语。(展开、飞舞、穿过、飞进、停、伸、掸掸、拂拭。)
小组讨论:作者把小苍蝇的活动写得如此细致,有什么妙处?
作者将小苍蝇的活动用一系列动作词展现出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语言生动、形象,将小苍蝇的调皮、好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小苍蝇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感受到的这只小苍蝇的生活是怎样的?(快乐、悠闲、自在、自由等。)
引导交流:为什么要把苍蝇写得这样悠闲快乐?
点拨:此时写出小苍蝇的悠闲快乐,为后文中它未察觉蜘蛛的逼近做铺垫。
(2)描写蜘蛛的句段。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①引导学生体会“慢慢”“小心”“沿着”等词,形象地描绘了蜘蛛捕食时的动作,表现了蜘蛛一心一意想把小苍蝇当作一顿美餐,也交代了它们离得那样近的原因,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也是后面琥珀形成的条件之一。
②引导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
③引导思考:这样写蜘蛛好在哪里?
学习第8自然段。
句段9: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思考:“黄色泪珠”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把松脂比作“黄色泪珠”,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既道出了松脂的颜色,又表达了作者对两只小虫的深深同情——似乎连老松树都在为两只小虫的悲惨命运而哭泣。
(3)引导学生理解“前俯后仰”和“挣扎”的意思,体会这两个词在句子中的表现力。
“前俯后仰”指身体前后晃动。“挣扎”指用力支撑。两只小虫被松脂困住了,想要甩掉松脂的束缚,因此在里面将身体用力地前后晃动,拼命地挣扎。
这部分环境描写写得好吗?为什么?
高温环境的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作好了铺垫,设计得巧妙、生动,给我们极大的画面冲击感。
活动五:解说琥珀形成过程
这真是一个生动且具科学性的故事,请同桌合作完成下面表格,理清琥珀形成的过程。
1.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吧!
课件出示琥珀形成过程的表格图片,依照表格,抓住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根据解说提示完成解说。
(1)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2.读阅读链接《琥珀物语》,说说琥珀形成的条件。
(1)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体会两者表达上的不同。
课文是故事叙述性语言,生动、形象、有趣;“阅读链接”是科学说明性语言,凝练、严谨、准确。
(2)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发现两者适合的阅读人群。
要点:课文适合儿童阅读,更和人亲近,富有吸引力;“阅读链接”适合科研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准确概括。
小结:观看视频,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3.“松脂”这个词在文中多次出现,为什么要反复写松脂?
4.松脂是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也是文章的线索。
科学家研究琥珀有哪些价值?
可以研究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事情。
可以研究昆虫的发展史。
还可以研究当时的环境和当时的地质情况
总结: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琥珀的知识?可以上网查一查,互相交流。我相信,只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学会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你们将来也会成为科学家或作家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