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材解析】
本次习作要素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习作的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要求学生将自己童年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受到的触动最大,感受到长大的一件事情的经过描述得清楚具体,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材第一部分,意在勾起学生的回忆,帮助学生选择习作素材。教材提示了一些可能引起成长回忆的物品,并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时刻。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和要求。首先,提示了习作任务:要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接着,明确了写作的要求:一是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二是把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的情形写具体,写出真实感受;三是自拟题目。这些情形可以是当时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结合往事想到的。将其写具体,意味着要围绕感受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细致描写。“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即要求学生所写的内心感受都是真实的,不拔高、不编造。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成文后交流、修改的要求。教材明确了本次习作评价的重点——是否把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的情形写具体了。教材还提出了和同学交流的要求,意在让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成长故事,丰富对成长的感知,产生共鸣。
教材配有一组插图,表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瞬间,意在引发学生的回忆,帮助学生打开关于“成长”的记忆之门。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
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
如何记录“那一刻”的真实感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出习作主题
1.(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都长大了。翻一翻你的成长相册:在哪一刻,你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身体长高了,学会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体贴父母……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你们长大了。
2.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来记录一下自己成长旅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
教师板书课题:那一刻,我长大了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激趣,引出本节课习作主题,引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指导审题,关注习作重点
1.阅读习作要素,了解写作重点。(出示课件4)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要素: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即回忆亲身经历,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将成长的“那一刻”写具体,详细描写所见、所闻、所思,写出真实感受。
2.解读教材,明确习作要求。(出示课件5、6、7)
教师提问:请你读一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本次习作要求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预设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预设3:要把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预设4:还要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师相机板书:印象最深 经过清楚 情形具体 感受真实
3.总结梳理,明确习作重点。(出示课件8)
教师引导学习:下面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本次习作的重点吧。
(1)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把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写出真实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同时,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拓展思路,指导选材
1.了解习作提示中长大的“那一刻”
(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长大是什么?“长大”是一种独有的感受,如自己内心有波动、思想有变化、认识有提高,都是“长大”的表现。“长大”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刻发生。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我们一起跟着课本来看看吧!(出示课件10-12)
◇今年我过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
◇ 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爷爷递来的球鞋,我感觉手上沉甸甸的……
◇ 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全校开学典礼上发言,我很紧张。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目光,我又有了信心……
预设1:从“今年”“今天”“三年级的时候”这些词语中,我发现感到自己长大的时间有很多,我们还可以回忆最近、这个学期等感到自己长大的瞬间来写。
预设2: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发生在家里,第三件事发生在学校,这说明长大的地点各有不同,我们可以回忆在学校、家里、旅途中等感到自己长大的瞬间来写。
预设3:妈妈给“我”切蛋糕、爷爷给“我”买球鞋、同学们的鼓励,这三件事分别从亲情、友情的角度来写,这属于情感类的话题,我还想到了其他话题,如身体、学习、能力、品德、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可以写力量变大了、知道主动学习了、学会做饭了、懂得礼让他人了、学会自省了等内容。
2.巧用导图,指导习作重点。(出示课件13)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画一个思维导图,总结一下本次习作的选材吧!本次习作的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写呢?
预设1:我们可以从时间角度来写,比如,今年、今天、三年级的时候、最近、这个学期……。
预设2:我们可以从地点角度来写,比如,学校、家里、旅途中……
预设3:我们可以从话题角度来写。可写的话题就有很多啦——情感类的,感恩父母、关心老师和同学……身体类的,长高、长胖、力量变大……学习类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
预设4:我还能补充,能力类的,学会做饭、学会自理、独立思考……品德类的,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礼让他人……思想类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学会自省……
3.指导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教师引导:你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是怎样的?请你用“我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的句式来说一说吧! (出示课件14、15)
①学习小伙伴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学习小伙伴1:我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和妈妈去爬泰山,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 的情形是从泰山上下来时,妈妈累得走不动了,我搀扶着妈妈,慢慢地走下了山。
学习小伙伴2:我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大雨中爸爸来接我放学,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是爸爸用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在伞下安然无恙,爸爸的半边衣服却湿透了。
学习小伙伴3:我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一个人走夜路, 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是我顺利地从奶奶家走回到家中,内心无比激动。
②我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我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 ,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是 。
学生根据学习小伙伴的提示,说一说自己长大的那一刻,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小伙伴的表达与分享,让学生明确要怎样说清楚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四、研读课文、课外片段,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过渡:思路理清了,你知道如何描写自己长大的那一刻吗?下面我们一起跟着课本和课外片段一起学一学写作方法吧!
1.研读课文片段,学习写作方法。(出示课件16)
(1)怎样记叙这件让自己“长大”的事
①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教师引导:记叙让自己感到长大的事情的经过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是时间顺序,也可以是事情发展的顺序,让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
教师提问:我们一起来看看《梅花魂》中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吧?(出示课件17)
课文《梅花魂》,先写“我”五岁时弄脏外祖父的墨梅图,外祖父大发雷霆;再写“我”长大后回国前,外祖父赠“我”墨梅图的场景;最后写“我”和外祖父分离的时刻。
预设: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表现出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内容很有条理。
②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写出真实感受。(出示课件18)
教师引导:在写“那一刻”的情形时,我们要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各个方面回忆当时的情形,尤其是一些带给自己感触的细节,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细致地写出“那一刻”的真实感受。
我们来看看《梅花魂》中作者描写了自己的哪些所见、所闻和所做?(出示课件19)
有一天,母亲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
…………
可是,我马上想起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母亲:“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椅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梅花魂》)
预设:作者既写了自己听到的母亲说的话、外祖父的哭泣声,又写了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把自己回国前的兴奋、外祖父不能回国的悲伤以及不能回国的原因展现在我们眼前,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般。
(2)怎样写自己对“长大”的感悟(出示课件20)
教师引导: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后,我们还可以写写自己对“长大”的理解和感悟,进而突出“长大”的主题。我们一般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出示课件21)我们先来看第一种——直接抒情。以梅花魂的这个小片段为例:
当年的我,还过于稚嫩,并不懂得,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啊! (《梅花魂》)
预设:这段话赞扬了外祖父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流露出自已对外祖父的敬佩与怀念之情。
教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课文《祖父的园子》的片段。(出示课件22)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祖父的园子》)
教师提问:在这个语段中,作者是如何记录“那一刻”的真实感受?
预设: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物中,表面上是在写花、鸟、虫子生活的自由,实则表达的是自己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是多么的自由自在。这是一种融情于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典型语段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确如何通过按一定顺序把自己所见、所闻写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把感情自然地抒发出来,使所写文章能打动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借课外片段学写作方法。
教师过渡:学习完习作方法后,我们一起去看看学习小伙伴写的片段吧,请大家边读边分析小伙伴运用了哪些技法来提升习作的水平。(出示课件23、24、25)
那一刻,我长大了
“不!先到先得!”为了这条鱼,我据理力争。
“吃饭时,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要想着他人。我们每个人两条鱼,妈妈把这一条鱼分给你俩吃。”说着,妈妈就要到我碗里来夹那条鱼。
我手疾眼快,端起碗就往外溜。妈妈一个箭步拽住了我:“你不可以这么任性,要懂得分享。想吃的话,妈妈下次再给你们做。”
“不!欢欢没有要,你分明是在偏袒她!”我突然感到万分的委屈。
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每个人心中都要装着他人,你是男子汉,更要懂得谦让。姐姐没有要,但你问过她的想法吗?她每次在外面玩到或吃到什么好东西时,总想着你这个弟弟。你有好东西也应该与别人一同分享。”
预设1:小作者围绕“争鱼”这件事情,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把事情叙述得生动形象。
预设2:小作者把事情的经过作为重点来写,写了“我”与妈妈的两次辩说,很具体。
预设3:为了将“争鱼” 这件事写清楚、具体,小作者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整个画面活灵活现。
教师小结:小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争鱼”中妈妈对“我”的教育作为重点来写,叙述得很清楚,由此引出“我”长大了的主题。小作者注重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等,事情很具体,人物形象逼真。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习小伙伴所写的片段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确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的写作技巧;评改习作片段,为完成和修改整篇习作作铺垫。)
五、佳作欣赏,学习写作技巧
1.教师过渡:在学习完选材方法和写作技法后,我们来看一篇例文《那一刻,我长大了》。我们先来看这篇例文的结构提纲,并积累例文中的新鲜词语。(出示课件26)
教师总结:一个好的提纲是写作成功的基础,优美的用词会让读者眼前一亮,我们在写作前也要列好提纲,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让优美词汇为自己的习作增色。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习作例文,边读边思考例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思考完后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出示课件27—31)
那一刻,我长大了
刘志慧
“长大”这个字眼,相信我们都不陌生。有很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我认为,成长有时就在一刹那。
昨天下午,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份奇怪的作业,让我们每个人第二天上学时带一个鸡蛋,并且要保护它三天。我们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第二天,我一来到教室,就发现同学们都在小心地呵护着自己的鸡蛋。这些鸡蛋有的用盒子装着,有的用软纸包着,有的被同学们一直握在手里……大家不敢跑,不敢碰,不敢跳,甚至连说话都低声细语。即使这样,也不断有同学发出惊叫或叹息声,教室里弥漫着鸡蛋的腥味,时不时就出现蛋壳、蛋清、蛋黄摊在地上的情形。“咔嚓”,又一个鸡蛋落地了,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摸了摸我的鸡蛋,还好,没碎。今天的我与往常完全不同,平时一下课就疯跑的野丫头,现在却老老实实地待着,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变成了文静的“淑女”。
就这样,到了第三天,当老师统计保护鸡蛋的结果时,竟没有一个人成功。班上同学的鸡蛋都碎了, 包括我的。这时,老师告诉了我们保护鸡蛋的用意:“父母每天不都是这样‘心惊肉跳’地看着我们长大吗?我们就像是这一个个鸡蛋,在父母小心翼翼的呵护下成长,父母关心我们胜过关心他们自己。”
父母保护我们就像我们保护鸡蛋,必须谨慎。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出一幕幕父母为保护子女而不顾自己的画面。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
各小组汇报交流,全班评议。
预设1:第1自然段,对比式开头,紧扣题目,引出下文。
预设2:第3自然段中,“这些鸡蛋有的用盒子装着,有的用软纸包着,有的被同学们一直握在手里……大家不敢跑,不敢碰,不敢跳,甚至连说话都低声细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地写出了同学们小心呵护鸡蛋的情形。
预设4:第4自然段,借老师的话写出自己的感受,突出了文章中心。
预设5:结尾表达感悟,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明确。
(出示课件32)教师小结:本篇文章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其一,经过清楚。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了“保护鸡蛋”的经过,整件事情清晰明了。其二,描写具体。小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和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得很具体,感受真实。其三,感悟深刻。结尾联想自然,表达了小作者的感悟,并照应开头,体现了自己心灵的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例文,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本单元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参考与借鉴例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
六、巧拟题目,学列提纲
1.自主交流拟题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为本次习作拟题?(出示课件33)
预设1:可以直接用习作题目,例如《那一刻,我长大了》。
预设2:可以自拟题目。例如《难忘的那一刻》《那一刻,我永远忘不了》。
2.依照范例,学列写作提纲。
(1)教师引导:写作前拟好提纲,不仅能够理清写作思路,还能让作文的结构清晰。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提纲范例,思考:怎么列一个完整的写作提纲?(出示课件34-36)
展示提纲范例:
①“总—分—总”结构事情经过具体。
②人物描写逼真,感情抒发自然
③前后巧妙对比,结尾揭示主题
(2)(出示课件37)学生自主列写作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列完提纲后,师生交流提纲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帮助学生完善提纲内容。
(4)学生修改提纲。
七、积累素材,动笔写作
1.教师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要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接下来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有关本次习作的习作素材,大家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38-55)
学生自主阅读习作素材。
2.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拟定好的习作提纲,写一写自己的心爱之物吧!
学生动笔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写作素材的提供,大大降低习作的难度。)
【板书设计】
那一刻,我长大了
第二课时(范文+点评+升格)
【教学过程】
一、评议习作,自主修改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针对《那一刻,我长大了》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习作。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习作要求,赏评同学的习作,在赏评过程中,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随时修改自己的习作。
各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交流分享,其他学生评议: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欣赏哪里,你还想提出什么建议。教师相机指导。
2.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学们可以对照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的作文。
评价内容 |
评价细则 |
自评 |
文章内容 |
能写出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 |
|
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
|
|
能把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
|
|
能写出真实感受。 |
|
|
文章结构 |
开头点题,引出下文。 |
|
中间写出长大“那一刻”的具体情形。 |
|
|
结尾点题,突出文章中心。 |
|
|
语言表达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没有错别字 |
|
用词准确,能准确写出“那一刻”的具体情形。 |
|
|
语句流畅,能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使语言表达更生动。 |
|
要点:学生阅读评价表,老师解释评价表如何使用,符合要求的栏里打√。学生对照评价表,自主评价、修改习作。
二、展示佳作,共同赏析
1. 例文一 :我能照顾妈妈了,我长大了(出示课件3--9 )
(1)师生共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文中的重点语句,读后交流: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2)师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出示旁批,指导学生学习例文的写法。
①开头点题,引出下文“我”照顾妈妈的事情。
②第5自然段中,运用“摸” “拿”“浸”“敷”等动词,写出了“我”行动的有条不紊,体现了“我”的从容冷静。
③第7自然段中,运用心理描写,写“我”内心的焦灼和急中生智表现了“我”的临危不乱。
④第9-13自然段中,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我”的着急,也写出了事情的进展:给爸爸打电话,爸爸马上回家。
⑤第15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写了“我”和爸爸当时动作的迅速,乱中有序。
⑥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0)这篇习作的结构是“总-分-总”。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我”照顾妈妈的叙述。中间部分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写了“我”照顾妈妈的经过,运用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事情写得生动形象。结尾总结全文,表达感悟,使文章中心明确。
2.(出示课件11--15)
例文二:那一缕白发
指名学生轮读,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这篇文章是怎样突出长大那一刻具体情形的?怎样记录真实感受的?然后派代表发言。
预设:(1)第1自然段设置悬念,以声音开头,引出下文。
(2)第2自然段运用了动作、心理描写,通过写“我”的担忧,体现出雨势之大,侧面表现出姥姥冒雨接“我”放学的辛苦。
(3)第3自然段通过描写下雨天姥姥接“我”放学的情景,体现出姥姥对“我”的爱。
(4)结尾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感激之情,点明文章主题。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6)这篇习作,小作者观察细致,通过描写姥姥雨中给“我”送伞的事情,写出了姥姥对“我”的爱,表达了对姥姥的感激之情。“我”懂得了姥姥为“我”的辛苦付出,懂得了感恩,这意味着“我”长大了。
3. 例文三: 那一刻,我长大了(出示课件17—23 )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有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小组内讨论交流。
预设:(1)点明主题,开头点明主题,总结概括成熟的意义。
(2)第2自然段通过描写大家面对八百米赛跑的反应,为下文写“我”遇到困难想放弃作了铺垫。
(3)第3自然段动作、心理描写,把“我”跑步时遇到的困难写得真实具体,也表现了自己面对困难时的退缩心态。
(4)第4自然段,通过描写“我”的动作,写出了“我”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场面。
(5)写赛跑带给自己的启迪,深化了文章主题。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24):小作者通过写自己参加八百米赛跑的故事,表达了“我长大了”的主题。文章运用动作、心理描写,把八百米赛跑的事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画面。结尾照应题目,抒发了小作者的感悟,突出了文章中心。
4. 例文四:那一刻,我长大了(出示课件25—30 )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有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小组内讨论交流。
预设:(1)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主题。
(2)第3自然段,语言描写,说明了“我”没有体会到妈妈的辛劳,但妈妈对“我”的爱是无私的。
(3)第4自然段“周日,妈妈陪我做了很多事:看电影,吃午餐,逛街,打羽毛球……”,列举出妈妈陪“我”做的事,为下文写妈妈累得睡着了作了铺垫。
(4)第4自然段,“她的额头上堆积着细密的皱纹,眼睛有了明显的黑眼圈,嘴角无力地垂着,透着疲惫”,通过细致描写妈妈的样子,表现出妈妈的疲惫。
(5)第5自然段,通过回忆妈妈对“我”的爱,表现了“我”的自责和对妈妈的心疼,暗示着“我”长大了。
(6)结尾点题,照应开头。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31):小作者围绕妈妈加班没有休息好,却依然用心陪伴自己这件事,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得清楚明白。文中所选事例源于生活,给人真实、亲切之感。
(设计意图:赏析优秀例文,让学生习得方法,写起作文来会更得心应手。)
三、展示习作,合作评议修改(出示课件32--37)
习作原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
1.小组内自由读习作原文,依据之前的评价表,评价习作。符合要求的在评价栏里打√;不符合要求的,给出意见。小组共同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依据评价表修改,针对性更强。)
2.(出示课件38—41)出示修改后的习作,学生对比阅读体会,师生交流。
四、欣赏名家作品,学习写作技巧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出示课件42--49)
教师诵读,学生欣赏,小组交流: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文章是怎样具体些我长大那一刻的?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50):文章描写了“我”童年时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母亲用自己的勇敢和坚强从容面对,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思考,不断成长。文章行文流畅,描述事件顺序清晰,运用环境描写,抒发了“我”对成长的感慨,浅显易懂又引人深思。
五.师生再次评议,完善修改习作
1.小组合作,评议习作。
结合写作重点和评价标准,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习作中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是否写具体,能否记录真实感受?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一起读作文,一篇一篇读。读完一篇,大家就对照写作评价标准,进行评议;针对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2.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3.学生根据老师和组内同学的修改建议,自主完成习作修改、誊抄,形成自己满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