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作者:吴烨 日期:
2024-04-18 点击:
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字。
2.能正确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说出每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元日》,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课件中有关节日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来看图猜传统节日,看这些图片,你们能猜出图片上是什么传统节日吗?哪位同学来挑战?(出示课件3)
预设:春节、中秋节、重阳节
教师过渡: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别样魅力!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出示课件4)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思考:这几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思考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三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2.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问题: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1: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预设2:借助注释、联系内容。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条注释明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使学生能整体把握三首诗的大致内容。教师适当补充拓展,可以让学生对这三个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三、学习《元日》,感受节日情景
1.出示诗题并板书:元日。学生齐读诗题。(出示课件5)
2.了解诗人。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于诗人王安石有哪些了解?
预设1:王安石是宋代有名诗人。
预设2: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出示课件6)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出示课件7)
教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脚步一起走进《元日》,看看当时欢度佳节的场面。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多读几遍。
(3)教师指名朗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古诗,读准节奏。
4.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提出问题: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想象画面,思考相关问题。(出示课件8)
问题一:诗中写到了哪些节日情景?
问题二:有哪些习俗?
预设1: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情景,春风送暖,旭日东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预设:2: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
(设计意图:重点围绕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2)创设情境,理解一二句。(出示课件9)
①交流语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爆”竹。
师生交流:人们用火烧竹子爆裂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驱逐瘟神,故称爆竹。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一岁除”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整句话的意思是?
预设1:一年已经过去。
预设2:结合生活实际。
预设3:人们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教师提出问题:新年过春节又是怎样一番节日情景呢?(出示课件10)
预设: “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让人觉得非常的热闹。
教师小结:传说过年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逐一种叫“年”的野兽。慢慢地过年放鞭炮,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教师相机并板书:放爆竹
②交流语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教师提出问题:“屠苏”是什么意思呢?你用什么方法了解的?
预设1:“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预设2:结合注释
教师补充资料“屠苏酒”:古人合家聚饮屠苏酒,一家人年纪最小的先喝,因为小孩长一岁,表示祝贺;年长的在后,表示延年益寿。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饮屠苏酒习俗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教师相机并板书:喝屠苏酒
③结合图片,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问题:过年全家欢聚,喝着屠苏酒,人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预设1:家中长辈笑嘻嘻地对孩子们说:“新的一年,你们又长大了一岁,祝你们身体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
预设2:大人们聚在一起喝着屠苏酒说:“新的一年,新的气象,工作也会一年比一年顺利。”
预设3:孩子们乐呵呵的对亲人们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④学生朗读一二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进一步帮助学生体悟诗情,感受整首诗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
(3)结合图片,理解三四句。
①指名朗读第三句诗。(出示课件11)
②借助注释理解“曈曈”的意思。
教师提出问题:“瞳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预设2:借助注释
③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千门万户曈曈日”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④出示“桃符”图片,关注注释,补充介绍。(出示课件12)
教师补充拓展:诗中这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⑤借助注释说第四句诗意思。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教师板书:换旧符
⑥学生朗读三四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4)教师提出问题:《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出示课件13)
预设1:人们放鞭炮,在鞭炮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预设2:亲人们欢聚一堂,畅饮屠苏酒,想说着祝福的话。
预设3: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
5.诵读古诗,体悟诗情
(1)教师提出问题:学习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师生交流:结合图片,想象画面。
预设:快乐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板书:快乐 热闹 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