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李银芬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李银芬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文涵

    扶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昕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贵香

    元上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玥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柯烨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晓奕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毛旭芝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苗书瑜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旦萍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瑛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永美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烨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宇桥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越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静逸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应学萍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轲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文蕴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伯牙鼓琴

作者:许静逸  日期: 2024-04-08  点击:

一、预习交流,相机指导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古文《伯牙鼓琴》,指名读题,“鼓”什么意思?

相比现代的文章,同学们预习小古文遇到什么困难?

2.理解语意,指导断句

过渡:有些语言,是因为我们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不知道怎么断句。你们觉得哪句话难读?你能借助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相机出示:

1)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相机理解  绝弦    以为    复的意思

    读好整句停顿。 

2)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指导理解善哉等意思

读好整句停顿:“哉”“乎”,这样的语气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3)课件出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 shāng] 乎若流水。”

读好整句停顿。

小结: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时候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3.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指名读文。自主练读课文。

4.课文会读了,难读句子的意思也理解了,谁能把整篇课文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说。同桌互相说。说的不好的地方互相提醒一下。

 

二、探究“知音”含义

1.初步了解人物,自主质疑:

刚才的交流中,已经大致了解这个故事的意思。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他是——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官居上大夫。他是杰出的琴师,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故被人尊为“琴仙”。

另一个是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伯牙被人尊为“琴仙”。钟子期是一个樵夫。故事的结局是——生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相传伯牙所弹之琴是伏羲氏所造,极为名贵。了解了这些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2.抓关键词,体会“知音”伯牙已经给了我们回答——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认为世上没有人值得让他再为他弹琴的了。那么,钟子期怎么值得伯牙为他弹琴?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从哪里可以读出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 shāng] 乎若流水。”

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句。

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读读这句话,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钟子期值得伯牙为他弹琴?

点拨1: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此时钟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太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

你看,那么多画面钟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巍巍乎”)我们的母语就有这样的魅力。男生读一读巍巍乎,一起读一读。

当伯牙的琴声表现巍巍泰山,钟子期就能感受到、就能欣赏,真是善听的子期啊!

点拨2: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钟子期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

善哉乎——就是(好啊)还可以说是(真行啊真棒呀……),这真心的赞美看得出子期听得懂伯牙的琴声。

谁来读一读——善哉乎鼓琴。

3.深化“知音”内涵:

在这里子期只是听出了伯牙琴声中表现出太山的高吗?

1)同学们要知道,伯牙是“志在太山”,课件字体变色:志  伯牙以琴言志,伯牙鼓琴,志在太山,说明想借泰山表达什么志向?

2)子期不仅在赞叹美妙的琴声,还在赞美什么?

谁来读?

3)不仅能听出琴声还能听出心声志向,彼此间互相理解,我们把这样的人叫作知音。板书:知音

请同学和我配合读。体会他们的心有灵犀,心心相映。

读好这句话。

4)这个句子跟刚才那句句式类似,出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 shāng] 乎若流水。”同学们读得懂吗?

子期不仅听懂了什么?还听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赞美赞美这琴声,赞美赞美这志向。

4.他们就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我们配合着读一读,老师读写伯牙的句子,你们读写钟子期的。

是呀,你看写得多妙啊,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默契呀,何等的幸福,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感悟“高山”“流水”文化内涵

1.伯牙这么善弹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汤汤流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你们看巍巍高山、汤汤流水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 都是描绘的是大自然中的情景,而且是叠词,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2.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学习古人,选一个词,来说一句话。先自己说说

请一位同学来配合我说一说。伯牙鼓琴志在  杨柳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依依     乎若      杨柳     ”。

借柳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意。

让同桌同学合作说话。

3.那么问题来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为什么志在明月志在清风都没有了,流传下来的故事到为什么只留下了高山和流水呢?

4.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学生读 出示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世上最懂他的人不在了,伯牙无比悲痛,于是破琴绝弦,子期死,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感受“知音”的传承,一唱三叹诵读:

1.这个动人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

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2.伯牙跟子期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的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3.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男同学齐读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 shāng] 乎若流水。”

无奈世事难料,女生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选自唐牟融的《写意二首》。释意:高山流水琴音流淌,趁着明月就着清风与知己饮酒。)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选自唐薛涛《寄张元夫》释意:借问人间什么是忧愁寂寞,好象伯牙断了琴弦,再也没有琴声。

借问人间什么是忧愁寂寞,唐代薛涛这样感叹。
    “锺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

(选自唐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释意: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样感慨:

5.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

通言》这一本书中。

6.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我们一起背一背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