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李银芬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李银芬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文涵

    扶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昕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贵香

    元上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玥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柯烨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晓奕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毛旭芝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苗书瑜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旦萍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瑛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永美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烨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宇桥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越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静逸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应学萍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轲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文蕴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六下 1.北京的春节

作者:王琦  日期: 2023-04-16  点击: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了解“元旦”在旧时北京和现在的区别。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能试着把老北京的习俗读出京味儿。

    4.品读老舍先生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大师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遣词造句。


教学过程


一、关注“老规矩”,初步感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

你们每年都在哪儿过春节呀?你的家乡过春节,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

我们都是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大多数人的春节都是在南方过的。而老舍先生写的,是——北京的春节。把“北京”读得慢一些,就听出重点来了。再读。

2.老舍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就这样写——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人读)

什么叫做北京的“老规矩”?

是呀,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传统,老习惯,老规矩。这就是老北京。

 

二、聚焦时间轴,梳理脉络

1.你们觉得,春节前前后后,哪个日子是最重要的?

(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啦。

我们说的大年初一,看看在当时,叫做什么?(元旦,在当时表示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所以,在正月初一之前,其实都是在为春节做准备。

而初一过完,年还没完呢,喜庆的气氛还要延续好一阵子呢。

2.那么,我们可以把春节分成“年前”和“年后”两个部分来看,(17小节年前,813小节年后)

分工一下,一二两组负责“年前”,三四两组负责“年后”。

默读你负责的部分,找一找,圈一圈,老舍先生都写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哪些“老规矩”?人们要做哪些事情?

3.四人小组合作,能不能试着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把你们圈到的这些“老规矩”写在作业单上。

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看哪个小组找得快,找得全。

4.投影展示,小组汇报。

找到了这么多的老规矩,哇!有没有读过这样的文章,一篇文章里竟然写了这么多事儿!

这么多的内容,做了这么的多事,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杂乱无章?为

什么?

有顺序,有详略。

5.是呀,老舍先生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出示),向我们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你瞧——

6.把这些词儿汇总一下,放到一起,自己读一读。读完这些词儿,你有什么感受?(热闹、红火、丰富…… 学生上黑板,板书词语)

两个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就这样不急不忙,有条不紊地把老北京的习俗娓娓道来,似乎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从这些词,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年味。

老舍怎么这么了解,怎么能把北京的春节写得这么详细,这么丰富呢?

1899年,老舍出生在北京,他的孩童时期和青年时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25岁的老舍赴英国担任讲师,之后呢,又辗转于新加坡、山东、武汉、重庆等地。1946年,他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国讲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舍先生决定回国,回到北京。19511月,也就是他回国第二年的春节,老舍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北京的春节》。)

 

三、品味文字,体会情感

老舍先生,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文字,绝对不仅仅有“年味儿”,一定还能读出一些其他的,特别的味道。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一品他的文字。

(一)先来看看“年前”的这一段儿时间,最先写的,是腊八。腊八节有哪些“老规矩”?

默读一、二小节。你觉得哪里的表达特别有味道?

 

A.农业展览会

1.你家熬的粥,能叫农业展览会吗?

怎么腊八粥能叫做农业展览会呢?

来读读老舍先生的原文,相信你会有更深切的体会。(老师读)

谈谈你的感受。

2.设想一下,我们也来到了1951年的老北京。“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在这一

年里最冷的时候,妈妈要开始熬粥啦!你瞧,妈妈把家里的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各种干果都倒在了锅里,水开了,熬呀,熬呀……屋子里变得暖融融的,空气中飘满了香味儿……去亲戚家玩儿,也在熬着腊八粥,去小伙伴家,也熬着呢,好香呀;寺庙里,大街上,到处都飘着这香喷喷的味道……

什么感觉呀?

是呀,腊八粥的香味儿一飘起来,年,就开始了。(谁来读一读)

3.老舍先生写的仅仅是这一碗粥吗?他写的是什么?

(年味儿、热闹、过年的欢喜、迎春的热情……)

把这些一起读出来。(齐读)

一个特殊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的热闹和欢喜,这就是老舍先生的文字特有的味道。

 

B.腊八蒜

“色如翡翠”。多么奇妙!好诱人的颜色。(读词、读句)

“色味双美”。醋本是酸的,这一泡,又有了些许辣味,真是“色味双美”。(读词、读句)

两个别致的词儿,就勾起了你们的食欲,把普通的蒜,写得不一般。

泡出了这么美味的腊八蒜,是为了?——吃饺子!

你爱吃饺子吗?是呀,咱们中国人都爱吃饺子。嚼着蒜,沾着醋,真的是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再来读读这段话!)

哇,读着这样的文字,眼前仿佛就浮现一家人围坐吃饺子的画面呢。(一起读)

 

总结:老舍的文字就是这样,看似平常朴实,可细细一品,真有味道。让我们再一次自读课文,这次,我们要更细致一些,品一品作者的文字,感受语言的精彩,选你发现的一处,读给同桌听一听,说说你的见解。

 

(二)品京味儿

1.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是大人们要忙的大事儿,孩子们呢?刚才有没有同学关注到了37小节的内容——我们来看看过年前的这些日子,孩子们的快乐在哪里?


一、关注“老规矩”,初步感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

你们每年都在哪儿过春节呀?你的家乡过春节,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

我们都是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大多数人的春节都是在南方过的。而老舍先生写的,是——北京的春节。把“北京”读得慢一些,就听出重点来了。再读。

2.老舍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就这样写——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人读)

什么叫做北京的“老规矩”?

是呀,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传统,老习惯,老规矩。这就是老北京。

 

二、聚焦时间轴,梳理脉络

1.你们觉得,春节前前后后,哪个日子是最重要的?

(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啦。

我们说的大年初一,看看在当时,叫做什么?(元旦,在当时表示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所以,在正月初一之前,其实都是在为春节做准备。

而初一过完,年还没完呢,喜庆的气氛还要延续好一阵子呢。

2.那么,我们可以把春节分成“年前”和“年后”两个部分来看,(17小节年前,813小节年后)

分工一下,一二两组负责“年前”,三四两组负责“年后”。

默读你负责的部分,找一找,圈一圈,老舍先生都写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哪些“老规矩”?人们要做哪些事情?

3.四人小组合作,能不能试着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把你们圈到的这些“老规矩”写在作业单上。

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看哪个小组找得快,找得全。

4.投影展示,小组汇报。

找到了这么多的老规矩,哇!有没有读过这样的文章,一篇文章里竟然写了这么多事儿!

这么多的内容,做了这么的多事,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杂乱无章?为什么?

有顺序,有详略。

5.是呀,老舍先生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出示),向我们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你瞧——

6.把这些词儿汇总一下,放到一起,自己读一读。读完这些词儿,你有什么感受?(热闹、红火、丰富…… 学生上黑板,板书词语)

两个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就这样不急不忙,有条不紊地把老北京的习俗娓娓道来,似乎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从这些词,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年味。

老舍怎么这么了解,怎么能把北京的春节写得这么详细,这么丰富呢?

1899年,老舍出生在北京,他的孩童时期和青年时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25岁的老舍赴英国担任讲师,之后呢,又辗转于新加坡、山东、武汉、重庆等地。1946年,他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国讲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舍先生决定回国,回到北京。19511月,也就是他回国第二年的春节,老舍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北京的春节》。)

 

三、品味文字,体会情感

老舍先生,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文字,绝对不仅仅有“年味儿”,一定还能读出一些其他的,特别的味道。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一品他的文字。

(一)先来看看“年前”的这一段儿时间,最先写的,是腊八。腊八节有哪些“老规矩”?

默读一、二小节。你觉得哪里的表达特别有味道?

 

A.农业展览会

1.你家熬的粥,能叫农业展览会吗?

怎么腊八粥能叫做农业展览会呢?

来读读老舍先生的原文,相信你会有更深切的体会。(老师读)

谈谈你的感受。

2.设想一下,我们也来到了1951年的老北京。“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在这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妈妈要开始熬粥啦!你瞧,妈妈把家里的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各种干果都倒在了锅里,水开了,熬呀,熬呀……屋子里变得暖融融的,空气中飘满了香味儿……去亲戚家玩儿,也在熬着腊八粥,去小伙伴家,也熬着呢,好香呀;寺庙里,大街上,到处都飘着这香喷喷的味道……

什么感觉呀?

是呀,腊八粥的香味儿一飘起来,年,就开始了。(谁来读一读)

3.老舍先生写的仅仅是这一碗粥吗?他写的是什么?

(年味儿、热闹、过年的欢喜、迎春的热情……)

把这些一起读出来。(齐读)

一个特殊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的热闹和欢喜,这就是老舍先生的文字特有的味道。

 

B.腊八蒜

“色如翡翠”。多么奇妙!好诱人的颜色。(读词、读句)

“色味双美”。醋本是酸的,这一泡,又有了些许辣味,真是“色味双美”。(读词、读句)

两个别致的词儿,就勾起了你们的食欲,把普通的蒜,写得不一般。

泡出了这么美味的腊八蒜,是为了?——吃饺子!

你爱吃饺子吗?是呀,咱们中国人都爱吃饺子。嚼着蒜,沾着醋,真的是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再来读读这段话!)

哇,读着这样的文字,眼前仿佛就浮现一家人围坐吃饺子的画面呢。(一起读)

 

总结:老舍的文字就是这样,看似平常朴实,可细细一品,真有味道。让我们再一次自读课文,这次,我们要更细致一些,品一品作者的文字,感受语言的精彩,选你发现的一处,读给同桌听一听,说说你的见解。

 

(二)品京味儿

1.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是大人们要忙的大事儿,孩子们呢?刚才有没有同学关注到了37小节的内容——我们来看看过年前的这些日子,孩子们的快乐在哪里?

三件大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吃糖。

2.来看看孩子们的“三件大事”——(出示第3小节)

听过北京人说话吗?什么感觉?(儿化音多、轻声音多、后鼻音重)

谁来试试看,先读读这些儿化音?轻声词?连起来试试看呢?(指名读、齐读)

这也是老舍的文字一大特色——京味儿十足!读得真不错,咱们南方的孩子,也读出老北京的味儿了!

 

四、升华总结,练笔积累

1.老百姓们热火朝天地为春节做着准备,徐老师改预习时发现,不少同学关注到,老百姓们为春节做的准备,很多都和“吃”有关?

腊八粥、腊八蒜、预备吃饺子、孩子们买杂拌儿、吃糖,大人们备年菜、吃团圆饭……

为什么呢?(思考,指名说)

是呀,“吃”里,满载着老百姓们快乐的情感,除旧迎新的热情和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你瞧,老舍写道——“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2.今天,我们品读了《北京的春节》的第一个时间点,在后面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还是用这样的方法,细细读,慢慢品。

回家之后的小作业:选择你老家过年时的一个习俗,学着老舍的样子写一写,向我们娓娓道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年味儿      

热闹、红火、丰富……

(学生上黑板,板书词语)

                                       京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