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李银芬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李银芬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文涵

    扶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昕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贵香

    元上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玥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柯烨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晓奕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毛旭芝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苗书瑜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旦萍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瑛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永美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烨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宇桥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越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静逸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应学萍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轲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文蕴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教育从这里出发——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作者:许静逸  日期: 2024-04-08  点击:

   寒假里,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的最后出现的一首诗: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这是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最喜欢的一首诗,也是于永正老师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命运让你选择何种职业,你都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从何出发,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让学生喜欢?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

一、用童心润童心

1.“甘草”

同事朱友明把于永正老师比作了“性温、味甘”的甘草,因为于老师总是用幽默和微笑代替批评。作为老师,我们应向他学习,微笑与宽厚,让学生见到老师没有恐惧感和距离感,这样才会使学生贴近你、喜欢你。甘草第二特性就是包容。文革期间,他用平静的心态处理问题,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会包容、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甘草第三特性是调和,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把握一个“度”。正如于老师所说: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2.童心不泯

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那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共识:孩子不但要学习,还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学生留出玩的时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活动。正如于老师学生所说的:我们是在于老师的带领下,在玩中成长的!我想,如果我的童年能有这么多有趣的活动,那该多好呀!真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多参加活动,不要用作业把学生的时间填满,等孩子们长大后回想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美好!

二、用真情换真情

1.让每个孩子感到我喜欢他。

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难;可是,如果像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首先,喜欢学生就要用行动去感染他,让他感受到你在时刻关注他哪怕是一些细小的动作,如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于老师会为他扶正用手摸摸学生的小脑袋伴随这些“样子,是于老师的微笑。爱微笑的老师最美,才会有亲切感。其次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会使学生更加自信。表扬方面,于老师从来不吝啬表扬,最能让学生感到喜欢他。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喜欢老师。

    2.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

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我有一位老师,带着我们去山林里采蘑菇,不介意我们给他起个绰号“采蘑菇的老姑娘”,还乐呵呵留影;如果我有一位老师,因为我是“后进生”无事就去我家“顺便坐坐”,关心我的学习,操心我的生活,有事了反倒不去了,因为怕给家长难看;如果我有一位老师,让我在六年级毕业时与所有的小学同桌留影,并告诉我,请珍藏照片,因为只有等我们长大了,才能读懂它;如果我有一位老师,他孩子气,理解和体谅我们,与我们融为一体,想我们之所想,做我们之所做...... 如果拥有这样一位老师,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因为这种教育不仅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真正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和喜欢,而且让教育成为灵魂转向、德性养成和人格塑造的基石。

三、用行动推行动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老师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目光就会和雷达似,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潜移默化地模仿老师的行为。于老师用扎实的书写基本功教学生读帖、描红教学生练字。于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十分重视朗读,重视范读。于老师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写下水文”的忠实践行者。他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几乎都先“下水”,一“下水”,心里什么都明白了。他认为,“写下水文”是最好的作文备课。“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遇到有碍面子的事,能淡然面对,为学生做出表率。他让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他用教学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了学生学习正能量。

四、用激励促成长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他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于永正老师在他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就是用这两个字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学生成长与成才,因为他说过,自己就是在老师的激励下逐步成长的,并使自己终生难忘的。我想于老师在“引子”中写到的教过学生对他的评价,都体现了对于老师的喜欢,关键的奥秘或许就是他就抓住激励这把宝剑吧。

   于老师在第六章“激励”中归纳出五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激励要有的放矢,第一个“的”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特长(尤其是后进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使特长更长,使每个学生有信心,脸上都有阳光。第二个“的”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该环节随时出现的“闪光点”,使其日渐长进。这就是于老师在无形中利用“激励”激励着各个层面的学生吧,使他们喜欢着于老师。

2.实质性原则

表扬得有事实,有事实,表扬才站得住脚,学生才信服。表扬的话要恰如其分,不能空泛。老师上课的评价语应该是自然的流露,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思维较为敏锐的老师会应付自如说出得体的评语。于老师列举了这些表扬的话语:

——你写的字真棒!

——你朗读真好,正确,流利,一点错误也没有!

——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说话那么自然!

——你居然会正确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

——你妈妈说你在家里很能干,房间都是自己整理!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真是被于老师的语言折服了,谁能不喜欢这样真实可感的表扬呢?我们老师对我们的学生不要吝啬我们激励的语言,才能让学生由衷地喜欢。

3.引领性原则

激励的话要对学生起引领,导向的的作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全班都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工作。记得有一次全市的优质课展示,参加听课的老师特别多,所以学生显得非常紧张,老师提问题,只有寥寥几个举手发言的,场面非常尴尬。佩服的是这位老师接着改变计策,有个男孩想举手又不敢,手在似举而非举,她发现后,笑着说:“还是这位同学回答吧,他就是回答问题的大王。”这个男孩一听老师表扬他了,高兴地站起来回答,老师接着又说:“你怎么这么聪明呢?这么麻烦的问题你都能回答出来,老师真是佩服你啊!”同学们一看这个问题不麻烦啊,老师都这么表扬他,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就那一句激励的话,挽救了一节尴尬的课堂,把学生的自信提起来了。

4.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表扬,鼓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于老师说,别的事情可以拖一拖,那么赞扬不能拖。即时表扬最便当。于老师就是这样及时把表扬激励的语言挂在嘴上,给同学们增强自信,难怪是一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5.鼓动性原则

表扬、赞美要真诚、动情。同样说“你真棒”,于老总是用他的满腔热忱,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让学生感到温暖。

    我想,于老师的成功正源于他对学生的真情陪伴,他和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 我们的教育该从哪出发?于老师给了我们一个诀窍,一个方法。我们要于老师学习,多一点阳光,少一点灰暗;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责骂;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刻,用理解、信任、包容之心期待着,慢慢在岁月的长河中“润泽”每一粒生命的种子,静待颗颗坚硬的小蓓蕾在枝头上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