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教学】尹逊才 袁苏丨小学中年段高频错别字教学策略——基于18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实证研究
【摘 要】教师的识字教学策略是影响学生识字效率的关键因素。文章以18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以教师干预最为集中的小学中年段高频错别字为调查内容,发现在教学高频错别字时,教师共同调动认知、字理、语用等知识,采用理解构形、引起注意、形象记忆、加强训练、对比加工等策略较多。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文章还对其中一些字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度探讨。
【关键词】错别字;易错字;识字教学;教学策略
减少错别字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现有研究多基于语料统计,逆推成因,提出策略,这些研究虽有裨益,但其结论有待实践检验。至于教师的实际策略,目前尚缺乏专门研究。教师的识字教学策略是影响学生识字效率的关键因素,“错别字的多少,主要决定于教师如何教”[1]。鉴于此,特选择18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聚焦策略使用较多的小学中年段高频错别字,呈现我国当下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际识字教学策略,以便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参考。
一、小学中年段高频错别字的筛选
1.易错字的选定
小学中年段高频错别字的统计,虽不乏相关研究成果,但因教学要求的变化,有些已经不属于当下中年段要求会写的字,因此需要重新进行调查。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易错字,任课教师的经验判断具有较高信度。本调查选取三、四年级语文教师各13位①,首先,每年级各请1位教师找出自己印象中学生最易错的60字(统编语文教材上、下册各30字);其次,请其他12位教师提出增删方案:建议增加的字中,以往研究证实是高频错别字的,增加;有多名教师提议增加或删除的,进行增删。最终选定三、四年级易错字各60个:
(1)三年级易错字(60字)
三年级上册:绒、舞、橙、墙、规、则、蜡、烛、暴、翠、耍、飘、刺、琴、脑、袋、翅、膀、蒙、载、挺、盖、断、径、菊、残、察、命、鼓、初、旅、奏(32字)
三年级下册:融、燕、聚、谦、虚、或、秘、密、腾、拨、仰、辨、威、武、喂、偶、尔、幻、廊、悠、娇、待、染、蹈、释、型、贼、洲(28字)
(2)四年级易错字(60字)
四年级上册:临、即、坚、竖、辫、掐、稻、殷、段、竞、堤、瞧、挖、熟、佩、隙、搏、绕、饶、淘、驶、旋、缘、攀、晰、滚、霎、费、摔、嫩(30字)
四年级下册:膊、拽、赖、例、藤、潇、恭、舔、慌、茅、蹲、踏、努、臀、谐、繁、瓶、朦、乖、囊、勤、窿、瘦、鹰、孵、趁、遭、檐、譬、毫(30字)
2.高频错别字的选定
依据上述易错字,编制三、四年级易错字测试卷,共包括三种题型,分别为在语句(段)、古诗语句、四字短语(成语)中看拼音默写汉字。题干尽量采用课文原文,实在无法采用的,依据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由研究者编写并请一线教师审读,以契合学生阅读实际水平。课文原文无法采用的仅涉及3个字“鼓、奏和型”,我们编制了以下题目:
小刚的架子gǔ( )演zòu( )得精彩极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他最喜欢的战斗机模xíng( )。
选择一所优质小学和一所普通小学进行测试,统计出每个年级出错率排在前20位的汉字。在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排除教师个体教学不当、试题设置不当等影响变量之后,综合考量,最终选定小学中年段的高频错别字30个:
三年级:蒙、奏、鼓、察、初、释、旅、残、载、或、暴、喂、融、贼、武、橙、拨(17字)
四年级:殷、繁、饶、佩、攀、霎、赖、瘦、拽、竞、缘、舔、掐(13字)
二、小学中年段高频错别字教学策略调查
1.调查工具设计
在梳理错别字分类文献的基础上,参酌王宁的汉字构形学理论,形成本研究错别字分类框架,并依据主要错误样态对30个高频错别字进行归类及标号(见表1)。
图片
针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如何解决学生错别字的核心问题,设计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问题:(1)您认为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请针对原因设计一个预防性的教学小片段。(3)学生出错之后,您是如何纠正的?第一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教师教学背后的观念和知识,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教师呈现其实际使用的识字教学策略。
2.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回收
将30个高频错别字分成类型和出错率基本匹配的6组字(见表2),将每组错别字和问卷随机发放给3位特级教师,共发放给18人。最终回收18份,皆为有效问卷。
图片
3.资料分析与结论
(1)资料分析
采用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进行三级编码。一级编码主要采用过程编码④,对资料中教师向学生发出的指令、提出的建议,对某个字的讲解、分析及再加工等行为给予一个代码标签(见表3)。经过一级编码,共生成271个码号、20个概念;对这20个概念进行二级编码,即“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2],总共形成9个类属;对9个类属进行三级编码后,共形成3个核心类属(见表4)。
图片
图片
编码结果显示,18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进行高频错别字教学具体行为背后的思维运作方向,经过两个层级的描述就可以被完全揭示出来。这种超越具体教学操作行为、谋划教学方向的思维运作(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我们称之为教学策略。依据编码内容,将高频错别字的教学策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即三级编码内容,为认识论层面,描述的是教师在解决识字教学问题时背后所要调动的具体知识门类;第二层次,即二级编码内容,为方法论层面,描述的是教师针对某个具体识字教学问题调动的思维方式,如对比、归纳、形象理解、关联生活等。这两个层次是紧密相连的,第一层次内容为第二层次内容提供理论知识,形成问题分析的理论框架;第二层次内容是第一层次内容的具体分解,形成问题解决的具体操作框架。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级编码。它是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对象,比如某个字、某个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等,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是策略在具体内容上的外在表现,通常被称作识字教学方法。我们在这里特意将其与策略进行区分,并且不将其列为本研究的重点,主要原因在于,策略揭示了具体方法背后运作的思维原理,教师只有思维获得了提升,才能不为具体的方法所拘泥,并且在达到某种条件时,比如掌握了新的技术手段、自身能力达到某种境地等,才能够突破原有的方法体系并创生出新的方法。
对18位教师认识论层次策略进行频次统计发现,他们在解决高频错别字教学问题时,共同调动了认知、字理、语用的知识,其中认知和字理的知识调动更为频繁。对方法论层次策略进行频次统计发现,理解构形、引起注意、形象记忆、加强训练、对比加工是特级教师采用较多的教学策略;面对不同类型的字,特级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就是:①相对于错字的教学,别字的教学更易采用对比加工策略;②笔画增多、笔画减少、构件替换、构件易位等类错字,更易寻求字理的支撑;③笔画变形类错字,主要采用认知加工的策略;④不会写的字,策略统计频次较低,说明都比较难处理。
(2)调查结论
通过上述统计可以发现,大部分特级教师的高频错别字教学策略如下。
依据汉字的构形、构意规律。首先,对于理据保存较完好的字,能够引领学生对其构形、构意进行分析,形成正确的书写认识。比如,在教“初”字时,指出这个字是由“衣”和“刀”两个构件组成,是个会意字,本义为“裁衣”。其次,对于理据丧失或不明的字,通过梳理该字形体的演变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其构形和构意,力求对现代字形有深入的认识。比如,教“暴”字时,向学生展示其小篆字形,让学生明白“暴”是由“日、出、収、米”四个构件组成的会意字,本义是“日出双手举米而晒之”,是“曝”的古字。最后,利用汉字构形的系统性,进行归类识字。比如,教“载”字时,将其与“裁”和“栽”等具有相同部件的字进行对比教学。
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首先,针对学生易写错处,采用变色书写、放大书写、语言提醒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其注意。其次,创编或援引一些韵语、故事等,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轻松识记一些难字。比如,在教“武”字时,用“武功高,不用刀”的韵语提醒学生不要多写一撇;教“残”字时,用“歹徒凶残,害人不浅”的韵语加深学生对“残”与“浅”两个字右边部件相同的印象。再其次,注重强化训练。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进行写字示范、随堂训练,还要在课后进行专门的检测,鼓励学生归纳整理错字。最后,超出学生认知的难字,不要求学生硬性掌握。
注重汉字和汉语的关联。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因此它必须进入语言系统中,才算真正识字。首先,加强音、形、义之间的关联。比如,教“攀”字时,引导学生从攀岩、攀爬的经验出发,将字形与字义结合。其次,通过构词和组句,将汉字纳入语境,让学生结合语境与重复使用加深对汉字形体的认识。
三、小学中年段高频错别字教学策略单字探讨
1.特级教师的实践策略优选及点评
通过上述调查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减少错别字,字理、认知、语言等知识的运用非常重要。18位特级教师非常善于运用上述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以下10个字的教学策略:
(1)贼:“是‘贝+戎’,不是‘贝+戒’。戒是‘戒备’的意思,贼如果对财物产生戒备,没有丝毫贪恋,就不能称之为‘贼’了。”该策略通过对比加强现代字形与字义的关联。
(2)霎:“突然下起阵‘雨’,一个‘女’孩,‘立’在那里避雨。”该策略拆解了构件,按照字义进行合乎情理的故事编写。
(3)武:“武功高,不用刀。”该策略通过塑造一个不用兵器的武功高手形象,提醒学生不要添加“一撇”。
(4)攀:“攀登的时候,不把手张大,怎么能够抓牢东西往上爬呢?”该策略依据现代字形和字义,进行字理重构,但保持了该字“用手攀”的原有构意。
(5)拨:“演示拔牙的动作,可以把‘发’右边‘竖折的短竖’想象成蛀牙,拔去蛀牙,这个短竖就没有了。”该策略采用形象化思维,情境式记忆,增加了记忆的线索。
(6)残:“歹徒凶残,害人不浅。”该策略利用形声字字理,又将字义与生活关联起来。
(7)鼓:“大吉日子里,两个人拿着鼓槌敲鼓,鼓用支架支撑着。”该策略利用形声字字理,又通过支架强调了“支”的构件。
(8)载:“买棵树木拿去‘栽’,要做衣服就去‘裁’,找辆车子把货‘载’,遇到年岁也用‘载’。”该策略根据形声构字原理,在对比中加强字义与字形的结合。
(9)饶:“有火才能‘烧’,有水把花‘浇’,用手‘挠一挠’,用线来缠‘绕’,有日天将‘晓’,食物多富‘饶’。”该策略亦是根据形声构字原理,在对比中加强字义与字形的结合。
(10)初:“剪裁衣服第一刀。”该策略直接揭示字理。
2.小学中年段高频错别字余字教学策略探索
依据上述原理,研究者亦选择了其中的6个字,对其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抛砖引玉,以启思路:
(1)察:察的本义是仔细看,与“祭”有关。祭是个会意字,意思是手拿“肉”(月),祭祀就要认真审查,所以“察”就有了仔细看的意思。首先写好“祭”,手拿肉,那个横折,就是手指捏着的形状。同时将“擦”“嚓”“蔡”等字一起对比教。
(2)佩:从人、凡、巾,“巾”在这里指饰品,比如丝帕或者玉器等。我们可以借助“凡和巾”发挥想象,演绎为:凡是挂毛巾,杆子不要斜,否则就掉下来了。
(3)瘦:形声字,从疒(nè),叟声。“叟”的甲骨文字形是手持火把。探测新居时持火把的人,往往是经验丰富的老年人,所以“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叟”是老人,年长的女子就为“嫂”,食物放长了就成了“馊”,病了就容易变“瘦”,在某处查找时间长了就是“搜”。可以展示该字形体的演变,并对比归纳同部件的字,像“嫂”“搜”“馊”等。
(4)竞:繁体字形为“競”,会意字,像两人竞逐。“竞”字的构形已经发生了变化,无法再去溯源,可以按照其本义创编故事:兄弟二人来竞赛。
(5)缘:右边的彖(tuàn)是象形字,有学者认为表示的是长毛野猪。“豕”上面的构件是指“头”。可以让学生想象野猪的形状,记忆该字形。
(6)旅:“旅”的甲骨文形体表示的意思是众人站在旗下。如果学生明白图片是由两个人变形而来的,就容易识记其形体了。
四、结语
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确定和具体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理论”参与指导,“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行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结果,或者说是由其所决定的”[3]。只不过这种“理论”,有的教师是通过直觉和经验建构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是无意识地使用的。“汉字是理性的文字,学习掌握汉字,也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活动”[4],因而它内在地要求,教师必须将策略的制定和方法的选择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将教学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识字教学不是简单地写写画画,它“是一个尖端的课题,在这个领域遇到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汉字学成熟理论作支撑,才能处理得当”[5]。这里的科学理论,从特级教师高频错别字教学策略的内容和结构来说,起码应该包括汉字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相关的知识。
注释:
①江苏省徐州市区7位、县区7位,南京市2位,南通市2位;山东省新泰市4位;安徽省滁州市2位;福建省漳州市2位。该调查截至2022年7月。
②小学生的不规范字,主要指笔画需要变异而未变异字,如横变提、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等。这些笔画变异的主要目的是使书写连贯、结构紧凑及构形美观,但不会影响汉字的构形与构意。鉴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把不规范字也视为错别字,因此在本研究中,暂时把其与错字和别字并列,成为一个大类,以真实反映教师错别字教学观念。
③在未学“戒”之前,书写“贼”字时学生的错误样态主要表现为笔画减少,即将“戎”右上一点或右下一撇漏掉;学了之后,错误样态就主要为笔画增加,即用“戒”来替代“戎”。可见,学生的错别字样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情境变化而有可能发生变化的。
④过程编码又称“行动编码”,只使用动名词来表示资料中的行动。这种编码方法特别适用于“以达到一个目标或解决一个问题为目的”的过程研究。参见约翰尼·萨尔达尼亚.质性研究编码手册[M].刘颖,卫垌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88.
参考文献:
[1]李秉德.关于小学生作文中错别字情况的一个小型调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2).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3.
[3]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9.
[4]李大遂.汉字的系统性与汉字认知[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1).
[5]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