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李银芬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李银芬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文涵

    扶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昕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贵香

    元上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玥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柯烨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晓奕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毛旭芝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苗书瑜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旦萍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瑛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永美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烨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宇桥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越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静逸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应学萍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轲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文蕴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探究

作者:陆柯烨  日期: 2024-04-07  点击: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探究

摘要:思辨性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深度教学,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夯实阅读基础。本文笔者从三中思维形式(分析整合、反思评价、迁移创新)出发,依托部编版语文教材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语文教材;深度学习

一、把握核心内容,分析整合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以深度学习理念为主导,钻研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核心内容,探寻课文的表达技巧和中心思想,让其通过分析、整合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聚焦表达技巧,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主要方法。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思考之后探寻本文的共性与不同,发现新的问题,不断探索,最后找到“真理”。以此为途径,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实际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开展深度研读,提出问题:“《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深度阅读,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或者关键词,进行分析、对比。例如,《匆匆》中,当学生找到关键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作者朱自清是通过太阳的“跨过”“飞去”“溜走”,表达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怅然若失;从《那个星期天》中的“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光线渐渐暗下去”“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得知:作者是通过光线的变化,表现“我”从兴奋到失望的心情变化。二者都是借景(太阳和光线)来表达情感的,从而探究出两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融情于景。那二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点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本身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匆匆》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问句,把情感更直接更畅快地表达了出来;相较于《匆匆》,《那个星期天》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在表达情感时更含蓄。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方式的异同时,需要指导学生在文本间分析、对比、再加工,在此过程中实现思辨,这样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把握会更深刻。

(二)聚焦中心思想,提炼整合

在学生进行课文中心思想的探索学习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归纳提炼,重新整合,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控学生的思路方向,及时针对细节做关键性的引导和调整,另外,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来提高思辨力。

在执教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为人民服务》时,笔者针对“把握主要观点”这一学习目标设计了四个一脉相承的问题:

问题一:“我们”是指谁?

问题二:“我们”的宗旨是什么?

问题三:围绕宗旨,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问题四:课文的第二到第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笔者通过四个子问题突破作者想表达的“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从了解“我们是谁”基础层起步,明确学生是否具有回答课文浅易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二,前后连贯,层次清晰。问题三是指向中心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学生在提取文章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整合,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延伸。1这样有梯度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拾级而上,才能更好地发展语文能力。

二、挖掘文本冲突,反思评价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教材有着盲目崇拜的心理,视教师和教材为“真理”,缺少质疑精神。这种心理阻碍了他们进行思辨性阅读,使他们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冲突,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评价。

(一)引导学生反思,激发质疑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可见提问和质疑的重要性。教师要精准把握文本中的冲突,甚至制造冲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反思、质疑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穷人》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善良的人物品质,为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多面性,提出问题:“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你认为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是正确的做法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是正确的做法。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天性善良的,如果不那么做,桑娜良心过不去,可能会后悔一辈子。这类学生的观点与课文基本一致。而有的同学却认为:这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桑娜和渔夫本不富裕,如果再收养一个孩子,更是雪上加霜,会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贫苦,没有幸福感可言;而且他们原本就有五个孩子,会做到公平对待吗?如何处理好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这类学生在教师开放式问题的引导下,联系了实际生活,提出了质疑,进行深度反思,有效地锻炼了思辨力。

(二)制定评价标准,参与自评

评价是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教与学之前的桥梁,对学生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尤其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时,评价的作用更为重要。评价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教师评价最为常见。在课程改革中,强调了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学会思考,提升思辨能力。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质量描述中有这样一句话:能通过诵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2六年级下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要求“找出董存瑞神态、言行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根据上述学业质量描述,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朗读表现出董存瑞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笔者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得出朗读评价标准:语气坚定、语速稍快、语调高昂;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对照评价标准参与自评。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了评价标准,并且把评价由师评转化成自评,学生自主思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生活,迁移创造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和实际生活有效交融渗透,进行知识和情感的迁移与创造。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学会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思辨力。

(一)引发情感共鸣,自觉迁移

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与文本内容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情感问题,以情感共性为支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盼》为例,作者以“盼”为线索,选取了不同的事例:有了雨衣盼下雨、下起了雨盼出门、无法出门盼雨停、盼来雨天快乐出门。联系实际生活,小孩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经常会有这样的期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的心情,笔者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有过期盼的经历吗?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当时的心情。”在这次的学习活动中,笔者基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问题,从文本中的“盼”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已有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中学会迁移,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再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文章围绕父爱这一中心,以小渔船为线索,通过难忘的生活场景,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课文中对父爱的感知是体验课文情感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聚焦梦中出现的难忘场景,引导学生到字里行间体会真情。文末醒来,枕边一片湿情动于中的外在表现,情感推向了高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表达: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而后畅谈自己与父亲之间感人的故事。在由阅读到表达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落实“体验感情”这一语文要素。

(二)培养发散思维,创造突破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填鸭式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想法和思维的训练,学生无法进行深度的思辨性学习。发散性思维能培训学生多种可能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做出能全面的解读,提高学生参与思辨性阅读和深度学习的热情。

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骑鹅旅行记》为例,笔者提出问题:尼尔斯发现自己变小后,遭遇了哪些动物的谴责?该问题旨在让学生联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接着又创设情境:当公鸡极度紧张与恐惧时,尼尔斯是如何扯鸡冠的?当猫一再求饶时,引起了尼尔斯的无情嘲笑,他更加变本加厉地揪猫的尾巴;当牛在专注工作时,尼尔斯是如何毫不留情捉弄牛的?当尼尔斯故意抽走母亲挤奶坐的小板凳,害母亲摔倒时,他的表情怎么样?会说些什么?情境的创设,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走进文本,体会尼尔斯淘气的人物形象;另外通过想象进行创造,是一种高效的思辨性阅读方法,从散点思考到综合复述,实现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思辨性阅读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教师要重视学生分析整合、反思评价和迁移创造等高阶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在课堂学习中深度对话,提高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高淳海,雷燕,王雁玲等.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维——自主对话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0):24-27.

[2]彭忍冬.小学高段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3(0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