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李银芬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李银芬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文涵

    扶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昕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贵香

    元上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玥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柯烨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晓奕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毛旭芝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苗书瑜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旦萍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瑛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永美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烨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宇桥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越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静逸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应学萍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轲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文蕴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一课一得”,实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长文短教”——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

作者:应学萍  日期: 2024-04-07  点击:

“一课一得”,实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长文短教”——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

摘要: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运用以来,教材中的不少课文被认为是“长课文”“难课文”,其主要特点是篇幅较长、重难点难以把握、脱离学生生活,因此成为老师们教学中难以把握的内容。怎样实现“长文短教”,让课堂轻负高效呢?笔者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教学案例,提出了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为取向,做到“精讲精练”,从而真正实现“一课一得”,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关键词:一课一得,统编版,小学语文,“长文短教”

[微信:hlshtx 06]

2017年秋季学期起,全国一年级学生开始使用统编语文教科书,并于2019年覆盖所有年级。在教学中可以感受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年级部分课文的篇幅较长、文字量较大,呈现出“教”有难,“学”亦难的状态。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改变教学策略,学生便易于产生畏难情绪,阅读课也变得“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无法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师需要准确、到位地理解了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理解编者、走近作者、进入文本,把握好统编版教材的内容与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首先要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而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知识掌握水平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的需要,选取课文中的“点睛之笔”、“独到用法”、“新的能力”等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所提升,实现“一课一得”,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一、实现“一课一得”,需要正确理解教材,把握编排意图[微信:hlshtx 06]

在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年级或者每个学期的一本教材,而应该形成一个整体的教材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地理解整套教材弄清教学内容的作用、前后联系、新旧知识连结点。统编教材将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知识的难易程度,分散在各个年级之中。但是细读教材后会发现,虽然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单元内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有重叠、有交叉,但是课文内容、课后设置的练习题以及资料袋、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等内容,与单元的人文主题或者语文要素却并非一一对应。

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人物品质”这个专题进行编排,重点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必须明确本课学生需要“得什么”:即学生在学习精读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后,学会了通过哈尔威船长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其恪尽职守,沉静果敢的优秀品质。在本课有“所得”后,才能在下一课学习略读课《黄继光》时,通过文中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关键词句,感受他视死如归,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理解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能力,进而前后联系,准确判断本册教材在整个小学统编教材中的定为,了解新旧知识连结点,然后才能够正确迁移运用之前学习的语文要素,真正让学生学会新的知识,实现“一课一得”,而不是过度提升难度或重复性学习其他年级的旧知。

二、正确解读文本,落实“一课一得”,才能实现“长文短教”

文本解读是目标定位的前提。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长文短教”,势必需要从教的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从字里行间读书教学内容的“闪光点”、判断学生新知的“生长点”、设计学习后的“训练点”。

在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学生都认为“人物”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精心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使人物深入人心。但是,在上课伊始,老师就提出了问题:“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微信:hlshtx06]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确有些为难,觉得无从下手。因此,这个“核心问题”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心,将指导学生如何感受人物品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片段一:通过描写,感受人物品质[微信:hlshtx 06]

教师首先请学生在先在课文中寻找“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的做法。在关键词下加上点,还可以在空白处做批注。

在学生阅读后,他们迅速把目光聚焦于课文的第12自然段。虽然注意到提示语“大声吼喝”,却疑惑于船长为什么要这样说话。

而教师则点拨学生:联系上下文,我们再找一找,在这个时刻,其他人是什么表现?

借助于教师的启发,学生从“奔跑”“尖叫”“哭泣”等词语,可以感受到当时场面的混乱,船上其他人的惊恐万状。从而在对比中,感受到船长的镇定自若。有位学生说:“这种情况下,船长只有大声吼喝才能稳定局面,处理险情。”

明白了这些,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了。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船长的语言,便体会人物的品质,而学生的想法也令人欣喜:

学生1:我觉得危急关头,果断下达命令“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这不正是体现出船长的沉着果敢吗?[微信:hlshtx06]

学生2:在众人慌乱之时,船长告诉大家具体的做法,“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非常清晰地安排好了撤离的顺序,我能够感受到船长面对险情指挥有方。

学生3:我认为最后一句也能凸显人物品质: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虽然危在旦夕,但是船长没有逃避,可以说在他心中,众人的安危是他首先要考虑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船长忠于职守。

通过讨论,学生水到渠成般地从一段命令的话语中,感受到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如英雄般临危不乱、忠于职守、沉着镇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在阅读课文时,可以抓住语言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品质。

此外,还有第16至30自然段的一组对话。这组对话提示语极少,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每一句话都简洁有力。这一部分,教师设置了分角色读、同桌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人物品质。这组对话中,哈尔威船长只说了八次话,前六次了解当时的处境,第七、八次安排人们下到小艇上去,还授予大副开枪的权力,用死命令捍卫女士优先的要求。从船长的话语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他控制混乱场面的智慧,更读出了他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心系他人的高尚品质。[微信:hlshtx 06]

片段二:通过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还有学生认为,可以从哈尔威船长的动作中体会他的品质,比如第34自然段和第42自然段。

学生观点1:救援工作中,“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从这一系列动作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的可贵品质。

学生观点2:面对死亡,他“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因为船上60人全都获救,他已经尽到了船长的职责,此时,他无需再用手势表达什么,无需再用话语叮嘱什么,他早已做好了与“诺曼底号”共存亡的准备。这是哈尔威船长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动作。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的哈尔威船长,如一尊雕像,尽显英雄本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教材变成了一个个范例,我们教学时就更容易落实每一课的语文要素,让学生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不要过度关注课文的具体内容,而是静下心来、花时间来认真研读教材的“工具性”——也就是学完这一课,学生能够会什么方法来帮助自己读其他文章。有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对知识点的熟练运用、对文本的准确理解,这样的课堂就显得卓有成效,自然也就体现出学生的“一课一得”。而这些,需要我们钻研教材悟真意,从而让学生正确运用得真知。

三、找准教学基点,重视言语实践,“一课一得”方能“长文短教”

一直以来,教师总是热衷于探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执着于探索如何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而这样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的重心,即偏重于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对于“教什么”,统编教材要求我们转变思路: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如果一节课完全围绕教材的某篇课文,教学就变成了“写法分析”——师问生答做阅读、“中心感悟”——“语文”“道法”分不清。[微信:hlshtx 06]

因此,要想实现“一课一得”,教师必须需提升教材解读能力,找准教学基点,重视言语实践。其实,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运用其实简单了许多,教师可以围绕单元的导读、课文的课后题或课前导语来制定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而这些知识、方法、能力都是以教材为媒介,教材成为了验证这些方法的例子。语文课堂真正地从“讲教材内容”变成“用教材来说明某项知识、用教材来实践某种方法”。

我们还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在掌握了借助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运用。[微信:hlshtx06]

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出示了《全神贯注》中对于雕塑家罗丹的描写: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请你先找出对于罗丹的语言、动作描写,然后想一想,从中你能感受到人物怎样的品质?

有的学生通过语言描写来感受人物品质:从罗丹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专注投入工作,忘记客人的存在,工作起来真是如痴如醉一丝不苟。

也有学生能从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我是抓住语段中动作描写来感受人物品质的。大家看这句话,“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写出了罗丹修改作品时的情绪变化,对工作逐渐痴迷,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把课堂学习到的方法进行运用,在言语实践中,实实在在地体验了,抓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当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挑山工》,圈画批注描写挑山工言行的语句,谈一谈自己感受到挑山工怎样的品质,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途径。

 

综上所述,正确理解教材,可以更好地把握编排意图;好的文本解读,成就课堂的灵动精彩;注重言语实践,才能成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高效。唯有精准教学,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得”,真正实现“长课文”的“短教”,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4-9,17.

[2]滕衍平.让语文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11):4-7.

[3]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361-374.

[4]郑宇.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明确单元教学定位[J].小学语文,2019(3):43-46.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