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巧搭语言“支架”,助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小学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
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中心小学 林小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探究:
为了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比翼飞,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探究:
一、以文本内容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体现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有学生深度的动脑思考,才有学生精彩的动口说,动口说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表现形式,动脑思考是学生动口说的内在动力。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我让学生在充分读文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1:本文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的事情。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痛苦情感和身为国家领袖的伟大胸襟。此种概括方式是先讲事情后表述情感。
学生2:本文主要写毛主席收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后的痛苦感受和写毛主席面对要不要让爱子葬在朝鲜的抉择时的伟人胸襟。这种概括方式,是把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和情感作一个概括,然后用一个“和”字串联起来。无论哪种方式,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都正确地表达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运用语言文字正确清楚、文从字顺地表达时,不仅使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这一个过程使学生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用纠结什么标准答案,不用唯书本,不用唯教师,不用唯权威,以此推动学生的思维向高阶发展。
二、以高阶问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如果教育出的学生还只是会坐而听教,而不会起而践教,那么只会使他死读书,读死书。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知识的补充促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进而以知识为手段,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的知识。就是这样一个学知识-存疑问-解问题-生新知的循环过程,才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为师者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学会提炼高阶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多读、多思、多积累,为高阶问题提供源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阶思维的发展必须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积累,才能使高阶思维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值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笔者导入时用少年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通过诗作,学生未闻其事,已先感其怀;介绍抗美援朝历史的时候笔者引入诗作:百万雄狮过大江,保家卫国气昂昂。硝烟滚滚怒千里,烈火熊熊敌战场。克拉克成纸老虎,杜鲁门是野心狼。擦枪走火今重演,中国天生不怕枪。一首诗,一段史,学生在联想、想象中感受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以及中国军民无畏的气概,又岂用老师喋喋不休;感其伟人胸怀环节,笔者引入毛主席诗作《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无需释义,学生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毛主席的广阔胸襟。课后作业让学生搜集抗美援朝战争中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更好地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安排把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堂小天地变成了天地大课堂,更具开放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通过多读、多思、多积累,学生的高阶思维有了长流不息的源泉,看出的问题就更加全面,思考就会更加深入,探索就更加不倦,获得就更加丰厚。
2、质疑、问难、反思,为高阶问题提供方向
问题千千万,何处是正道?要找到切中肯綮的问题,就要敢于质疑,学会问难,善于反思,让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向高阶思维处漫溯,推动学生接近最近发展区。《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学时笔者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结合文本课后习题二,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文本之后,用一个词概括毛主席的心情,再提炼出关键字“痛”,然后抛出问题:文章已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种什么痛?第二部分呢?带着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第一部分是丧子之痛,第二部分是抉择之痛。
正是高阶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潜心文本,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汲取众人智慧,生成个体体验,感同身受毛主席的悲痛心情,并且能够运用语言,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毛主席的情感产生深刻共鸣。高阶问题促使学生深度探究文本,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挖掘事情发展变化的内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以语言支架促进学生思维的表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习得语言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在进入会运用板块时,笔者以场景“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为话题,提出“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写出毛主席的心情”的要求,再出示语言支架:
夜深了,毛主席,泪水不知不觉打湿了枕巾。
学生经过高阶思维的想象联想、分析判断,感受毛主席的内心是如此动情,深深地打动着参与课堂的我们:
学生9:夜深了,毛主席躺在床上,仰望着天花板,手里紧紧抱着一顶军帽,想到那张总是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庞,他情不自禁的嘴里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泪水不知不觉打湿了枕巾。
学生10:夜深了,毛主席在床上翻来覆去,痛不能寐。他想到儿子颠沛流离的一生,想到自己跟儿子聚少离多的过往,他的双眼模糊了,对着空荡荡的四周喊着:“岸英,难道我们从此真的永别了吗?你快回来吧,爸爸需要你,不要丢下爸爸。”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夜风的呜咽,泪水不知不觉打湿了枕巾。
甚至有的学生受到语言支架的启发,开始了自己的创造:凌晨两点的钟声已经敲过了许久,毛主席还在床上翻来覆去,他两眼贪恋地看着床边他和岸英的合照,想到前面的几次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来了,想到岸英奔赴朝鲜时没能见上儿子一面,他的心就像刀割般疼痛,他伸出颤抖的手把照片拿过来,看着相片中青春阳光的儿子,他的眼睛模糊了,嘴里哽咽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语言支架的搭建,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的窗口,他们是那么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丧子的老父亲痛彻心扉的情感。这一过程,谁又能说不是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需要老师用任何的语言,学生便经历了思想的洗礼,情感的熏陶,对革命领袖的崇敬已内化成自己的骨血,在血管里流淌。
语言支架巧搭建,思维表达更流畅。我们是新课标的践行者,要重视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的同时,在教学中更要坚持躬耕实践,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促进语言思维比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