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为例
沈 霞 (新疆农业大学附中,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2017 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 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如何体现核心 素养的培养呢?本文结合《春江花月夜》一课的教学案例,从教学起点、课堂容量、教学视野、 教学趣味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从深度的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教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 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赏析示例,被誉 为一首“孤篇横绝全唐”的诗篇,该诗在唐诗发展史上,甚至 是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教材中诗后的赏析文 字对诗歌的题目、内容、结构、思想和诵读等都做了全方位的 解析指导,如何在课本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单元赏析 指导“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进一步提升对诗歌的认识,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的基本思路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 素养”为基本目标,围绕语言建构和运用,营造情境,让学生 进入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 受诗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诗歌本身具有的画意美、哲 理美和诗情美,通过对诗歌文学性、思想性的深入挖掘和深度 探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教学中在以下四个层面做 了一些尝试, 期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展开有深度的课堂学习, 从而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提高教学的起点
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有较丰富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 诗词积累,而且课后已经附有一千余字的诗歌赏析。如果教师 的教学起点不从具体的学情出发,一定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尊严, 打击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的起点”呢?我的做法是让部分学 习任务前置。老师事先设计好预习清单,比如让学生课前积累 学过的吟诵月亮的诗句,表现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名句,思 考诗歌中体现的诗人的生命意识等等。课前热身环节, 仿照《中 国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的形式,以“月”为关键字,以小 组为单位,轮流背诵含有“月”的诗句,交流搜集到的古典诗 词中的咏月佳句。学生们表现积极而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吟 诵的诗句丰富多彩,有关于自然美景诗句:“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关于宇宙意识 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有望月怀人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 见人归”“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有关于思家 恋国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 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课堂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中开始, 教学的起点基于学生的学情,让学生真正带着思考与感悟走进 课堂,与老师平等地对话交流。
二、扩大课堂的容量
本节课内安排了课前热身“飞花令”活动,教师的配乐诗 歌朗诵, 学生的美读指导, 重点难点的比较阅读, 赏析了诗的景、 情、理,即画意美、情感美和哲理美,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 象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过 程张弛有度,教学素材课内外结合,有拓展有延伸,课堂容量 较大。
例如本课涉及的课外内容有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及月亮 作为传统意象所承载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怀,适时补充了学 过的曹操、阮籍、苏东坡的诗词来以诗解诗,引用美学家李泽 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的评价“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 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 所以, 尽管悲伤, 仍感轻快, 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来加深对诗歌情感“哀而不伤”的认 识,结束时以《春江花月夜》的影响和地位让学生再认识到其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价值等,让学生时刻保持对课堂的关注。 事实证明, 丰富的课堂容量对人的大脑天然有吸引力, 有魅力。 当大脑处在兴奋状态,思维就得到发展了。
归纳起来,增强课堂的容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 主题阅读,如围绕“明月”这一意象,突出对该意象所蕴含的 情感的理解;二是比较阅读,围绕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 比与类比,突出诗歌特色;三是有目的地拓展延伸,如围绕诗 人或作品,补充必要的相关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实际 教学中这些经验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拓宽教学的视野
语文课应该是有情怀的,诗歌教学更应该有美的熏陶、情 感的升华!高中的语文课更要上得有思想深度、有情感熏陶、有文化韵味。学生还是不能够充分理解。如瀑布、马匹、古代背景等,小学生由于接触过少,所以脑海中很难形成相应画面,尽管小学教材 中在诗词内容部分会画出相关图画,但教材容量有限,很难大 范围地突出画面来让小学生理解,且单单只是图片不足以表达 古诗词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美妙的场景。因此,教师可配以多 媒体教学方法来改善此现象,实现灵活教学,将教材中所不具 备的灵活性体现到古诗词课堂之中。网络中拥有海量的诗词视 频资源,教师想为古诗词配上相应的色彩图文及视频已经不是 什么难事,而且在多媒体设备中还可加入音频及动画效果来充 分发挥诗词意境,让小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之中表达之意。如唐 代诗人杜甫著名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讲述茅屋被 风吹破从而导致遭受风吹雨打的经历,作者从中抒发自己的真 实情感, 体现出古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诗文中讲述“八 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其中描绘八月里的秋风卷 走了茅屋上的茅草,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茅屋被风吹走,当 时人们居住的茅屋条件简陋。“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描绘了茅草被风吹走,渡过浣花溪后 散落在对岸江边。教师如若仅仅通过讲授其中含义是不够的, 应深层次对学生讲解作者当时的无奈之情,通过多媒体设备可 以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或亲自动手设计,
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当时环境的艰苦, 以此来珍惜眼前的生活条件,知晓发展和创造能够带给人们更 好的生活水平,多媒体设备中的音频效果也要加以利用,可以 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诗词情境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 容。但由于难以理解,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展示其中情境, 并带领学生阅读其中内容来培养小学生爱国情节和人文精神等, 或是通过情境再现等多重方法带领小学生深入诗词含义当中。
比如课堂上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读出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之美、 哲思之美,游子思乡、思妇怀人的情感之美,一整节课在琅琅 书声中,让学生徜徉在诗歌的美丽意境中,徜徉在一种美好的 氛围中。教学语言上,也注重美的熏陶,如:置身那优美的春 江之畔, 皓月之下, 花林之边, 江水婉转, 春潮涌动, 月色如霜, 花林沐月,在这美妙迷离的春季月夜,诗人临江而立,看月共 潮生,天地之间毫无纤尘,唯有一轮明月与诗人相对,孤月照 孤人,很自然引发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为了更好地理解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回忆学过作品中的相关名句,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的比较阅读能够起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关于如何理解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思,引用了曹植 《送应氏》中“天地无终极, 人命若朝霜”和阮籍《咏怀》中“人 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两句诗来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 这两句诗, 悲伤感更多了一些, 张若虚虽然也慨叹人生之苦短, 但却超越了个人的情感,个人生命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 代相传的,从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如此, “代代无穷已”的 人生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和这阔大浩瀚的宇宙共存, 并得以永恒!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学生也和诗人一样感受到了不 一样的美。张若虚的诗感情基调“哀而不伤”,这也是初盛唐 时代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
在理解诗歌中的离情别绪这一点时,又一次采用了比较分 析法,通过对比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生 很快发现了二者的不同。《春江花月夜》没有确定的人物,写 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故事。《春江花月夜》着重表现的是一种美,这里的爱情有一种甜蜜的忧 伤感, 是一种“青春式”的带着浓浓幸福感的思念。苏轼的“十 年生死两茫茫”表现的是一种苍凉悲苦的内心伤痛,是一种历 经风雨沧桑,如今阴阳两隔、生死永别的心底里的伤痛。同学 们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了不同诗人笔下的离愁别绪, 加深了对古人情感生活的理解,也有了初步的对人类普适性情 感的思考。
总之,语文教师要拓宽教学视野,既要关注教材文本,也 要关注课外文本,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吕叔湘先生说: “得 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 就有多辽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深度, 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视野。
四、注重教学的趣味
教学的趣味性,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关注度,关系着学生是 否乐学。有趣,就是把语文教学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像庖丁为 文惠王解牛一样上升到游刃有余、随心所欲的境界。本堂课我 精心设计了诵读,不仅课堂起始时读,结束时也读,中间也多 次穿插诵读;学生的朗读、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共读结合在一 起, 而且是配乐诵读, 并配上同步的春江花月夜的优美的画面, 学生读得更有趣味,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如课前热身活动 仿照《中国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的形式, 以“月”为关键字,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背诵含有“月”的诗句,交流搜集到的古 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既有挑战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注重教学的趣味,让知识更好玩,让语文课变得更有吸引力, 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马庆国 . 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 小学语文 诗词教学探析 [J]. 中国教师,2014(12).
[2] 李军 . 诗文共赏析 读写相彰益—— 关于古诗词教学读 写结合的几点思考 [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7).
[3] 胡永忠 . 带领学生经历一段美的历程——新课标背景下 《如梦令》的教学实例及反思 [J]. 小学教学研究,2012(32).
作者简介:代莉芳, 1981 年生, 安徽临泉人, 本科, 中二, 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