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张 亚,杨道宇 渤海大学 教育学院
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语文教学,是体现新时期语文课程价值的要求 。语文教师应从 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 语文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 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6) 10-0021-04
2014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 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称《意 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意见》把研究制 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 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 。文件一经公布,“核心素 养”立即在教育界成为热议的话题 。但在我国,有 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核心素养 的概念内涵、培养途径和测评手段尚未形成较为 一致的看法 。在当下中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核 心素养的培养依托于各学科的具体课程来承担。 于是,在核心素养这个大背景下,衍生出各个学科 核心素养,如语文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等 。依 据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是语文课程价值 之所在 。采取何种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 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 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 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 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 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 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1] 。语文课程作为 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 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 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 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对 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 。语言文 字运用的能力是指“学生了解汉语和汉字的特征, 具备能够根据语言文字的特性使用它们以完成与 语言文字相关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外延 上来讲,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 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能 力的总和”[2] 。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是学生 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这种能力的学习,学 生才能为培养语感、理解阅读、交流沟通的能力奠 定基础。
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表现为掌 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 展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 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并在交流中反思和提高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在语 文教学和实践中的思维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 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审 美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 动性,认识、掌握‘美的规律’,并利用‘美的规律’ 来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2] 。学生作为审美者的一 部分,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审 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四,文化理解与传递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在 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从文化的选择这个角度来 看,也就意味着“主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需 要在传递已有文化或吸收异质文化时强调或者增 加一些东西,贬斥或者舍弃一些东西 。站在这样 的立足点上审视课程,课程就是一种着眼于未来 的文化设计,我们选择了怎样的课程,就含有一种 塑造未来社会公民的期望”[3] 。语文课程的价值导 向在于育人,它不仅要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 全的人格,还要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博采 众长,对中国优秀文化做出更好的选择和传递。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 。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 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文的教学目的不只 是识记和回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 方法来解决语文实践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使 学生具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意识到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 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 。学习 知识的目的是把历史积淀中的语文的一般知识转 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综合 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够做到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创建 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期间,借助 前人有益的经验来建构自身的知识,并在此过程 中掌握基本的认知方法。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知识的建构过程 中,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我们进 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一个人言语水平的综 合体现”[4] 。语文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进行机械的 识记过程,而应是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和语义,自主 学习和建构语感,并能运用到语文实践之中。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 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这些习惯的形成有赖 于在语文实践当中去检验,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 地生成习惯且打破习惯,在此动态的学习过程中, 逐步领悟到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创 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这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将其内化为自己在面对将来未知的语文实践 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 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认识到语 文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关注学生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 学,实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我们 注意语文学科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和教师自身 的言传身教等方面的问题。“教学活动中的读、写、 算的学习并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从此参与精神 生活,细心地把握其中的美,而不是外在的手的动 作和理解运算。”[5]这也正印证了语文课程综合性、 实践性的课程性质。
1. 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
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字词的学 习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中教学目 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 字运用能力,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的教学,即语言 的建构与运用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拼 音、笔画和借助工具查阅字词为主的教学,这些属 于语言的建构 。此外,语言的运用则是围绕着字 与字、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句子的基本句式 。 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 些知识的表层感知 。在语文精读课文中,一般需 要两个课时,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若干个语文核心 素养。如人教版二年级《葡萄沟》的教学目标:1)学 会本课文中 12 个生字,并学会用生字组词 。2 )理 解茂密、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等词语的意义, 把握词语的恰当用法;学习文中描写葡萄干的句 子结构和描写葡萄架的句子,感受比喻的用法 。 3 )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体会维吾尔族人民的 热情 。其中前两个目标是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新课标》中,对语言的建构 与运用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在低学段中要求基 本的汉字结构、拼音等,到了中高学段则要求学生 在继续进行掌握字词练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 主要内容,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具备整体性的方 法,把握理解词语的本意后还要联系上下文,根据 具体语境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 的创作背景把握文章所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这 些整体的系统的方法的学习,将会对学生以后的 学习起到指导的作用。
2. 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
语文教学是以文章为载体,语文思维能力的 提升在于文本的阅读 。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描写 的情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以往的阅读教学,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出现了重记诵、轻联 想,重知识、轻理解的情况 。在《新课标》中明确地 提出,学生能够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 问,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 自己的判断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 需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且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的程序性知识 。 据认知心理学理论,阅读能力的提升在于学生本 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后生成,是一个需要 理解和消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据已有 的知识经验和教师的讲解,对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进行自主反思,从而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进而 形成自身的观点。“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 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能力不光是靠 教师讲解便能具备的,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 养出来的。”[6]在人教版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 设立的教学目标是:1 )认识融、汇等生词,正确书 写“抽出、嫩绿”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 )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 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 感情 。但在具体课堂上字词的教学和对小兴安岭 描写的句子会得到重点讲解,教师忽略了学生经 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这 个阶段花大量的课堂时间去学习字词就降低了教 学效率 。这一篇课文学习重点是课文运用什么样 的形式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景以及如何通过这些 描写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最后才能激发学生 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根据 以上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为在:1 )了解 小兴安岭四季美景、丰富的物产;2 )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3 )学习作者 抓住景色特点,通过作者的描写体会美景,领略大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 升亦对“增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8] 大有裨益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学生语文学 科核心素养。
3. 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 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 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美的影响,在审美 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8] 。所以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 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 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 。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 美,没有主体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 失去了审美价值”[9]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人文性和 工具性的统一,但长期以来语文受到应试教育制 度的影响和“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语文课程价 值更多地突出工具性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 人文性和审美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 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 融为一体的,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根 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 学过程之中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有明月、松间、清泉三个意 象,学生通过诗人描绘的意境来想象,一轮皓月悬 空,万物寂沉;唯有溪流在松树中、明月下流淌在 山中,宛如一条洁白的素带,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的 山水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使学生感受到自然 的宁静,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宁 静淡泊的精神状态 。因此,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认 知,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对美的认识的储藏,将自 然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储藏在学生头 脑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和组合,生成全新的形象 。 语文审美的创造在于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 的意境的能力,即写作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 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知、感受美的能力, 而且要落实到语文学习实践当中,通过实际的审 美实践去学习和锻炼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培养学 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重要步骤。
4. 围绕文化理解与传递展开教学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 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意识形态。”[10]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 ,而其中人文性就包括文 化 。从语文课程价值的角度看,语文课程对继承 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 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 优势 。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必须对中华民族悠久的 历史文化起到选择和传递的作用 。中华文化丰富 多彩,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应着重 在神话传说、民俗节日中领略中国悠久文化的精 髓,体现时代意义 。如人教版五年级《猴王出世》, 大部分教学设计都在强调自主学习课文、感受石 猴形象、领略名著魅力,最终教学落脚点大多都落 在把握石猴的形象,而其中对石猴的性格分析则 一笔带过 。这恰恰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启示和影响 。就 《猴王出世》而言,教师在分析石猴性格时分析到 石猴性格当中的勇敢,但文中提出当石猴进入水 帘洞时,其他的猴子受到石猴的影响也跳入水帘洞 中。这就说明石猴不仅是勇敢的问题,而是在未知 的事物面前能够做到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
在民俗节日中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端午 节和中秋节,教师以节假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民 族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 同 。如在端午节,教师通过讲解或让学生搜集相 关的资料了解节日的起源,对传统文化的渊源有 清晰的认识 。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或通过视频 观看赛龙舟比赛,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达到我 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课 程承担起理解和传递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
5. 围绕教师自身素养教展开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改变教 学内容和方法,而且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语文核 心素养 ,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 升 。在学生认知世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 中,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这些都渗透着教师 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 。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 素,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手 段,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高效地对学生活动进行 指导 。如“教师讲的是《麻雀》一课 。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课文中是一种强大的 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 这个学生提的 问题有多么深刻,然而教师始终在那儿讲母爱教 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不了了 之”[11] 。这样老师的知识储备和课堂表现,会对学 生产生多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进行言传身教, 教师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提升自身的素质 。 如刚刚提到的那位老师,应该熟悉屠格涅夫创作 的时代背景,把握课文表达的主旨是弱小力量奋 起反抗强暴,那么学生的疑问就得到解决。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体现语文 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着 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 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 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 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娜娜.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策略研 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8
[2]万潇潇.论语文美育和人格塑造[D].扬州:扬州大 学,2004:19
[3]李亮.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 以小学语文为 例[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29
[4]何方. 论“语文素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05:16- 17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 书店,1991:35.
[6]徐壮丽.认知心理学与阅读教学[D].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2001:10
[7]杨玲.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 培养[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 [C].北京:世纪之星杂志社,2016:402.
[8]巫正鸿.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四川师 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号,1991(3) .
[9]吕艳萍.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的美感教育[A].基础 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北京:中央民 族大学出版社,2007:122.
[10]崔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第三 届“两岸四地”教学观摩交流会上的专题发言 [J]. 小学语文教学,2005(2 ):4.
[11]于欣.教师角色转变应从备课开始[N]. 中国教 育报,2003- 10- 1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