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深度教学深几许,核心素养为指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剖析深度教学
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小学校 沈 艳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助力深度学习的发展必须依靠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那么,何为语文核心素养?如何通过深度学习进行培养?本文将重点讨论以上问题。
一、基于培养核心素养提出的深度教学要求
1.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笔者将语文的四点核心素养总结为四个特性,分别是:语文的应用性、思维性、美学性、文化性。这四个核心素养在教科书中均有体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单元活动为“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重点关注到了学生能否把语文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日常表达中,体现教材对实用性的关注;第六单元的单元活动为“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重点关注到学生在与人发生意见分歧时,如何通过正确阐述自己的理由和思考他人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来进行调解,体现语文的思维性;第一单元的课文《丁香结》,选用作家宗璞的散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宗璞散文独特的美;第七单元略读课文《京剧趣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考虑到了语文是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的载体。
2.深度教学要求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就不难发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对深度教学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重视语文学科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的内在美,兼顾语文的文化传承能力。
二、基于培养核心素养建立的深度教学模式
依照核心素养对深度教学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当及时更新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引入立体的
结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1.熟读精思———吃透教材教师应当积极从教材中挖掘深度学习的素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决定了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能够剖析的深度。这是决定学生能够理解课本、学懂知识的基础。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陶罐与铁罐》时,教师应当注意到文中“铁罐”对“陶罐”说的话:“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这句话带有明显的情绪,教师应当抓住这个点,对多种句型的语气强烈程度展开教学。教师给出感叹句“你是个多么懦弱的东西!”和反问句“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这两个例子,要求学生自行品味、感受语气的强烈程度。学生一致认为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但是,对于原因却不能很好地表述。教师这时应当从“怎么敢”三个字入手,使学生体会到“铁罐”语气中的嘲讽、不屑和傲慢。通过对这个句子的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铁罐”的傲慢和反问句对语气的加强。深入课本挖掘,教师一定能找到适合深度教学的例子。
2.穷根究底———引导思考
教师除了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思考,也应当引导深度教学深几许,核心素养为指引学生对教学内容勤加思考,深入体会。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猫》,学生在研读课文时,对其中一句“(小猫)它们……所过之处,枝折叶落”中的“枝折叶落”一词提出自己的疑问:“折”的读音是什么?鼓励学生先自行思考,下节课上课时集中解决这个问题。
课后,教师研读资料发现,多音字的读音异议在研读大家文章中非常普遍。除了作者自己做出注解的以外,其他情况下多音字的读音并不是唯一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不同的音。于是教师在第二节课前准备了两个树枝,用作课堂演示。第二节课上,学生就“折”的读音展开不同意见的阐述。教师在解答前表明自己的立场:对于这篇文章中“折”字的读音,老舍先生并没有作出解释,因此老师所作的解释只是自己的看法,如果同学们在听完老师解释后仍然坚持认为自己的读音更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欢迎同学们下课后与老师讨论自己的观点。教师拿出之前准备的两根树枝,分别展示两种读音下树枝的状态:第一种读音下,树枝“啪”的一声断了;第二种读音展示的状态是树枝被压弯,但并没有断裂。学生由此认识到两种读音下,树枝断的状态是不同的。而教师认为,由于老舍先生文中的猫都是顽皮的小猫,因此树枝一般不会被压断,只是被压弯。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解后纷纷表示理解,并且为花花草草们舒了一口气。其实,在本例子中,读音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教师重点在通过对读音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意识到只有主动思考,挖掘问题,才能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3.设身处地———创设情境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与理解,但深度体会离不开对情境的感悟。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课文。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了“爪”这个字在“猫爪”和“鹰爪”这两个词中读音不同的问题。学生疑惑,猫和鹰都是动物,为什么它们的爪子却要读不同的音呢?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两张图片,并请学生想象如果碰一下这两种动物的爪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一名学生表示,猫爪感觉非常柔软可爱,而老鹰的爪子感觉非常锋利凶猛。由此,学生理解了多音字“爪”两种用法的区别,一种表示可爱、细小、不危险;另一种表示锐利、凶猛。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达到深度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培养核心素养提出的深度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体系必须有立体的教学评价机制,新课改的要求也提到了重视教学评价。因此,我们
应当学习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建立深度教学的评价系统。教学评价应当是双向的,不仅教师要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系统的评价,学生也应当对教师的教学给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师对学生开展评
价时,要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引入创新的教学评价指标。
语文的深度教学,在使用传统的作业考核模式时,要注意作业布置的量与方式。根据国家最新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因此,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作业应当以口头方式为主。例如,要求学生给家长复述课文内容,自行朗读课文,对于需要背诵的内容,应当及时布置背诵任务。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作业内容也不应当集中在机械地抄写字词等方面。语文作业应当以主观题为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或者对课文展开续写和扩写,以及建议学生在作业中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惑。通过这样的反馈,教师能够系统、深入地了解学情,真正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困难点,及时补充或重点讲解部分知识。通过作业,教师也能完成教学上的查漏补缺。同时,教师应当创新评价方式,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来培养和检验学生的语文能力。利用教材中的单元活动,开展对应的课堂活动,如演讲、辩论、写作等。教师要通过主动尝试不同的评价方式,找到更全面高效的评价方式,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开展的深度教学,需要教师明悉深度教学目标,调整深度教学方法,做到认真研读课本,发掘素材;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入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师、学生两个维度开展教学评价,并且使用创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