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伟平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伟平

    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芳

    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戴香颖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函

    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惠琴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冰洁

    丁蜀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谈蕴

    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姚鑫

    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莉

    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志丹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文艳

    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晔

    太华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邹鹏

    屺亭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朱文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作者:马伟平  日期: 2025-04-16  点击:

宜兴市实验中学初一年级(上)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新授         主备:朱文艳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

1 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常用手法;

2、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

3、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方法:

结构教学法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教材为例,探寻方法

1、指导自学(一)理清结构

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1—9):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指导自学(二)写景方法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小结方法: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3指导自学(三)品味语言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明确: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

(三)变式训练,感悟验证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示例: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示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仿写

2、反复朗读第二段

(五)板书设计

百草园——“乐园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本文写景的精彩段落,那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写景的方法吗?

  学生展示: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二)教材为例,探寻方法

  1.指导自学(一)过渡段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指导自学(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板书红色的字)。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②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他回忆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学生讨论,回答。)

讨论并归纳: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逃课到小园中玩耍;

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讨论,回答。)

讨论并归纳: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三)变式训练,感悟验证

  文章第一部分表现出百草园生活什么特点?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这两部分内容构成了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四)当堂反馈,独立运用

完成《学习与评价》课内阅读部分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课外拓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