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宜兴市实验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详案)
2019.2(讨论稿)
课题: 回延安 课型: 新授 日期: 2019.2
主备: 张莉 审核: 卢冰萌
一、学习目标(围绕概念事实类知识、方法程序类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渗透学科思想)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二、学习重点(核心知识、学习难点等):
1.熟读成诵,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2.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方法:
结构教学法
四、学习过程
(一) 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1、 出示目标(投影),学生阅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导入新课,明确民歌形式——信天游。
3、展示“信天游”文体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4、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见大练导读),说说你眼中的延安。(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二)教材为例,探寻方法
一、指导自学一
1、出示问题:
(1)诗人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朗读诗歌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写出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3)体会诗人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4)朗读诗歌第三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描绘诗
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5)朗读诗歌第五部分,思考: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6)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品析。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学生发言时,引导其他同学补充。
4、归纳小结: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2.诗人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两个“莫”,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展示出诗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5.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6.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直接抒情,如:“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情。间接抒情,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通过两个“莫”,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动作描写,“抓”“贴”,动作急遽,极写感情的深挚。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
1、出示问题:
(1)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使用“比兴”手法的?
(2)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3)品味下面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学生发言时,引导其他同学补充。
4、归纳小结:
(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使用“比兴”手法。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2)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倾吐了内心的喜悦。
(3)“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是夸张,极写其呼唤声之多、之密。“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是拟人手法,一下子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出来了。
“唱”“笑”“招”是写动作和表情的,这是拟人手法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树梢”“树枝”和“树根”都是一棵树上的,俱为一体;延
安的山、水、人对“我”来讲都是亲的,后一句是由前一句联想出来的,是“比兴”,表达形象生动。
(三)变式训练,感悟验证
1、自学自检
这首诗是诗人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请根据信天游的文体特点,说说这首诗具有哪些特色?(可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
2、互帮互学 3、展示交流
4、点评小结:
(1)两行一小节,节内押韵。如第三部分第7、8节连用了“花”“拉”“话”“花”四个韵脚,渲染了欢聚时的喜庆气氛;第四部分2、3、4节连用“镜”“中”“平”“虹”“明”“风”等韵,强化了赞颂延安新貌的语气,读来朗朗上口。
(2)大量使用“比兴”手法。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又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起兴,以此喻战士成长,十分亲切、自然,不仅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再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等,这里是比,运用得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味。
(3)善用修辞手法。擅用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另外,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信天游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
(4)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①选用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②大量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③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当堂反馈,独立运用
1、当堂检测,见大练相关题目。 2、独立完成。 3、学生互批互检。
(五)知识连网,布置作业
1、在那个年代,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延安人民发扬“延安精神”,经过艰苦的努力,生活不断地好起来,那么在今天,“延安精神”还值得我们学习吗?
2、布置作业(分层精选)
1.背诵、默写诗歌。
2.查找资料,阅读《延安颂》《小米的回忆》《记一辆纺车》等诗文,了解那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感受“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