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愤而启,悱而发
----浅探语文教学中支架理论的体现
“支架式教学”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S. Bruner)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支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建构意义和解决问题具有辅助、支持和引导作用的框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按照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在已知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搭建框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供合适的“支架”,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高的学习任务。
支架式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呢?这“脚手架”要何时搭建呢?
《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主题中的一篇散文,文章着力表现的是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以及灯笼对于作者的意义,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中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催人奋进。执教者查老师在备课时就搭好了整体框架:说灯笼缘、忆灯笼事、明灯笼情。环节清晰而流畅,环环相扣,而且她更是跳出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圈子,借助灯笼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灯笼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初一学生经过六年小学,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虽然能学习一定的较深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他们看问题不全面、不深刻,所以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往往只能知其一不知其二。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因为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作品年代也久远,对文本背后的历史更是不熟悉,学生只能停留在忆事说缘上,于是,査老师搭建了写作背景这一教学支架,在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汉献帝的宫灯?”为什么说“灯笼又不够了”?学生静默时,她适时抛出“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等相关时代背景,本文写作于抗战时期,作者吴伯箫是进步人士,他和众多仁人志士一样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面对当时的中国现状,他以笔为戈,用文字尽一己之力,以小小灯笼为情感载体,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査老师让学生以古代之事,感伤今日之时局,去体会作者在文末发出“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此刻,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有了共鸣,思考上有了方向,人文情怀也得以培养。
同样,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探究其主题时,学生面对笔者的追问,“作者仅仅是在写花吗?”都面面相觑,毕竟,他们对1966--1976年间的岁月很不了解,我屏显了作者《哭小弟》中的一段文字以及写作背景,学生通过寻找文本中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再结合写作背景在“”生命的长河”轴上画出各个时间点,很快就明白了作者写花就是在写人的意图,花枯花荣也隐喻了人生命运的沉浮。托物言志的手法不言而喻。
十年文革
生命
1966
1972 1976 1982
社会蓬勃发展
《一棵小桃树》,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笔者通过屏显《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和作者的一段坎坷经历,学生对照后便发现原来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也是他的梦想的化身。
在已知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搭建上蹬的“脚手架”,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启发,逐层深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