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1.3.1《“探界者”钟扬(节选)》 教学设计
框架一:教学目标
1.了解钟扬的生平事迹,了解通讯的特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线索,概括主要内容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4.学习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
框架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领悟科学探索的精神,
框架三:课时安排 2课时
框架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你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钟扬·感动中国颁奖词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钟扬
钟扬(1964年5月-2017年9月25日),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是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荣誉】
2018年3月29日 |
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
2018年6月 |
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2018年12月 |
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
2019年2月 |
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
2019年9月25日 |
钟扬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
【观看视频】《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钟扬部分)
2.了解背景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于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环节二:初读感悟
1.字词积累
拟南芥(jiè) 调侃(kǎn) 毛坯(pī)房 戛然而止(jiá)
屋脊(jǐ) 悲怆(chuàng) 撰写(zhuàn) 跌宕起伏(dàng)
避嫌:为防止他人怀疑而对某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兜底:方言,全部承受。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开门见山:指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2.梳理内容
本文围绕钟扬为科学而探索的精神,选取了从求学少年,写到采集种子、研究种子,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带学生,直到为科学而献身的各种经历素材,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的。
(1)默读课文,结合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典型事迹。
“探界者”钟扬 |
|
“英雄”少年 |
①赌气考取少年班;②跨专业研究植物学; ③先斩后奏开结婚证明;④辞官位甘做教师。 |
种子达人 |
①钟扬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 ②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 |
科学队长 |
①撰写图文展板文字,②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③参与多种科普活动。 |
“接盘”导师 |
①接收转导师的学生。②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规划。③从少数民族地区招学生并帮助他们补课。 |
生命延续 |
①脑出血之后,更加拼命地工作。②超负荷的生活节奏,双肩背包里的很多张小纸条显示出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
环节三:合作探究
(一)概括形象
理清钟扬的不同身份,结合作者的评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2、题目“探界者”是探的哪些界?
钟扬,是本文的中心人物:“探界者”是钟扬身上的核心品质,即不断的探索前行。
第一节:探学习工作之界
第二节:探植物学之界
第三节:探科普之界
第四节:探教书育人之界
第五节:探生命之界
3.钟扬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
钟扬热爱科学事业,不追求物质生活品质,致力于种子事业和科普工作;具有忘我的牺牲精神,理想崇高,有责任,有担当,心怀祖国和人民;勇挑重担不图回报,关心热爱学生。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探索自己的边界;在科学研究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是一个执着探索生命的边界的先锋者。
(二)谋篇布局
思考1:本文是如何借助典型事例来写钟扬这个人的?
明确 开篇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再以五个部分各有侧重地选取典型事迹,展现钟扬的精神品格。如“科学队长”部分,选取了钟扬承担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写作工作,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为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典型事迹,表现钟扬对科普工作的奉献。
思考2:文章第一段为什么从拟南芥写起?
明确①从拟南芥写起能够揭示文章主人公钟扬的身份——植物学家,因为全世界有众多的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②从拟南芥写起,还把钟扬与西藏、复旦联系在一起,从而揭示了他的其他身份——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也为下文写钟扬在西藏采集种子等事件做了铺垫。③从拟南芥写起,还有助于揭示人物品格。因为植物学家很少涉足西藏,而钟扬却凭执着的品格在西藏发现了拟南芥。
思考3:“英雄少年”部分,其中的“英雄”作何理解?结婚时,钟扬4岁,已经不是少年了,作者为何还要把结婚这件事放在这一部分中?
明确①这一部分写钟扬与父亲赌气而考上中科大少年班:上了少年班后努力补习自己的弱科:无线电专业毕业却进入了植物所工作,他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从而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面对犹豫不决的妻子,他采用“胁迫”手段与之结婚。可见“英雄”指的是一种勇于向困难挑战、不服输的精神。②作者将结婚放入这一部分,因为在“胁边”妻子结婚这件事上,同样体现出了钟扬的这种勇于挑战困难、永不服输的英雄精神。
思考4:“种子达人”部分为什么从钟扬的住房写起?
明确 从住房写起,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与下文钟扬在“种子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衬托了钟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思考5:作为植物学家的钟扬搞好科研就可以了,可他却非常热爱科普,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 钟扬热爱科普事业,因为他认为对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思维教育非常重要。毕竟科研不能让科学知识走向大众,走进广大青少年,而科普却能让年轻人爱上科学。
(三)品味语言
思考1: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不安分”本是贬义词,指人的思想或行为不稳定,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中,还想要明确去做一些其他不稳妥的事情。此处用来形容钟扬不安于现状,而是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科研事业上不断进取。贬词袋用,更显出钟扬精神的可责。
②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不讲究”意思是不在乎,“不将就”意思是很在乎,两个词语音相近意思却不同。明确钟扬不在乎的是个人生活品质,很在乎的是“种子”,这样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了钟扬致力于科研的敬业奉献精种。
③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明确 “惊险”和“惊喜”,虽都有“惊”字,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惊险”写的是钟扬野外考察的恶劣环境,“惊喜”则写的是他丰硕的考察成果。两词连用,生动形象,具有幽默色彩。
④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老师分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睹了钟扬在收学生时的不少“奇葩”儿。
明确 “奇葩”本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现在这个词多用于贬义,多指让人难以想象的行为。此处指钟扬在收学生上与他人做法的截然不同,贬词魔用,语言轻松幽默鲜活。
思考2: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
特点 |
举例说明 |
①通俗易懂 |
如:“烫手山芋”“接盘”“流落街头”等 |
②真实可信 |
运用人物原话,未刻画人物形象。如:“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颗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
③朴素自然 |
如: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带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通风的腿等。
|
(四)写作特点
(1)清晰的行文线索
本文是以时间为行文线索并结合人物身份变化来进行报道的。首先在第一部分第三段用总结性的句子“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来引起全文。然后回忆其少年事迹,工作后的身份变化(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最后跳回到时间线索(生命延续),突出人物的贡献和生命意义。报道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选取一系列真实事例,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多角度表现了钟扬的精神和追求,比如,文中多次提到拉琼对钟扬事迹的评述,属于侧面描写。肖像描写,“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磨白“”晒变色“说明钟扬在西藏工作的时间之长,”长期痛风“说明钟扬体力透支之大,体现了他执着于事业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品质。
(3)叙议结合。
人物通讯在记叙事件的同时,可以插入议论充分抒发感情,表明对所写人物或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使人物通讯超越个体人物故事,揭示生命的普遍意义和社会价值,从而更具深度和高度。
(4)语言简洁质朴。
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贴切自然、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再现了多个场景和画面,尤其是人物语言,非常合乎人物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心情和特定的说话对象,恰到好处地突出了钟扬的品质和精神。
总 结
新闻通过回顾钟扬教授生平的事迹,热切赞美了钟扬忠于祖国奉献人民、不懈探索追求的“种子”精神。钟扬做事总是充满着高远的诗意情怀,洋溢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迫求。“人和树都要坚持下去”——再看钟扬的生前感言,尤其能感受到面向未来的“坚持”之可贵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后人应该继续给孩子们心中点燃一把火,应该继续给时代的进步送去火种,当这种精神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