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五味》

作者:周晨韵  日期: 2025-01-03  点击:
课题序号 2 授课形式 讲授+练习、示范等 授课课时
授课班级及日期     月    日(    周星期   ) 陶艺2151 班;
    月    日(    周星期   ) 陶艺2151 班;
    月    日(    周星期   ) 陶艺2151 班。
授课章节
名称 《五味》
教学设备、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和理解:领会“五味”的深层含义,感受课文着力发掘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思维发展和提升: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摘录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审美发现与鉴赏: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文化传承与参与:了解祖国四方美食的同时,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1.领会“五味”的深层含义,感受课文着力发掘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2.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 
教法学法 1.活动法。2.体验感悟法。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自古以来,写饮食的作家作品数不胜数,像梁实秋、周作人、叶圣陶等都写过相当经典的有关“吃”的文字,同学们也曾学习过像《故乡的野菜》这样的写家乡美食的文章,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尝遍祖国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五味”。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1948年到北京工作一直到逝世,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和京剧剧本《沙家浜》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教师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要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涵
三、检查预习 汆cuān       焐wù        趋之如骛wù   吔yē        蕹菜wèng
苣荬qǔ mǎi   佧佤kǎ wǎ   豇豆jiāng    苋菜 xiàn
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四、初识六味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六味?
明确:酸、甜、苦、辣、咸、臭
五、细品六味 思考:作者在叙写全国各地特有的味道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民俗画卷。哪些画卷给了你最深的印象,请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明确:
①酸:山西人下馆子,还没点菜,先喝三调羹醋。
      山西丈母娘以酸菜缸的数量来考察姑娘婆家的家底。
②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
③臭:一个同志为爱人从南京带臭豆腐干回家,在火车上引起一车厢人强烈抗议。 学生分组合作,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指导 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六、多味杂陈
合作学习: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菜名有近四十种,请用圈点的方法找出这些菜名,并与同学 合作,按照菜名、味道、产地三个方面列出一个表格。
(学法指导——圈点:一种阅读方法。即在阅读时,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符号,对字、词、句、段进行圈点勾画,从而促进理解,增强记忆。)
示例:
菜    名   产   地    味   道
酸    菜 雁北                      

  酸
酸菜白肉火锅 辽宁
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北京
酸    笋 福建、广西
酸    饭 延庆

菜    名 产    地    味   道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活动。
学生分组合作,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任务和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写的五味不仅是饮食中的五味,更是人生中的五味,那么作者是怎样在课文中表现生活气息的呢?
明确:
①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前称了二斤白糖,说她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赏析:既有温情,也有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②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赏析:写出了山西特别是雁北的人对于“酸”的厚爱与钟情,一句“什么都拿来酸”就形象地刻画出他们嗜酸如命的特点。在概括描述之后,作者又从一个细节,既有人给自己的姑娘说亲,当妈的判断对方家底厚薄的依据,就是“酸菜缸”的多少,既活泼生动又风趣幽默。
③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
赏析:“辣”与作者结缘,源于昆明的岁月,这也就把饮食的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了一起。
三、写作特色
第一,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比如对五味的爱好,山西人爱吃酸,四川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这些我们都知道,但到了作者笔下,就化为写作的素材。
第二,语言朴实平淡,雅致而含蓄。品读汪曾祺的这篇文章,就好像细心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话语平常、语调和缓,但平常中包含着韵味,给人一种亲切感。他重视语感和语流,充分营造文字的氛围和节奏,提供一种意味、趣味或者韵味,并且富含幽默,趣味盎然。
第三,本文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文中作者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食物的味道,地域不同,民俗不同,食物的味道也不同。

课后作业 1.按照示例,完善表格。
2.课后阅读:《汪曾祺散文选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