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周晨韵 日期:
2024-12-25 点击:
次
课题序号 3.2 授课形式 讲授+练习、示范等 授课课时 4
授课班级及日期 11 月 4 日(第 10 周星期 一 )民宿2451班;
11 月 7 日(第 10 周星期 四 )民宿2451班;
授课章节
名称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备、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和理解: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文言文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思维发展和提升:弄清“说”“赋”“疏”“传”四种文体的内涵,结合其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审美发现与鉴赏: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文化传承与参与:理解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教学难点 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法学法 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教师引导
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新课的导入和展开做好铺垫。
二、介绍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教师分享写作背景,学生积累 帮助学生对写作背景有初步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解题、作者介绍 解题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从题目和作者介绍着手,解读文本内容 帮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印象,文章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研习课文 研习课文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师生问答 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小组或团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教师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六、探究思考 探究拓展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师生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体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方式和视野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在教学中,我分初读正音、再读明意、三读品韵三个环节,从字音纠正、节奏划分、语气揣摩等多方面细致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文章古朴流畅的文风、错落有致的句式有了直观感受,如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读来朗朗上口,且更易把握文中种树之法,理解文意更为顺畅。课堂仍存在 “教师讲得多、学生被动听” 情况,在诵读示范中,可多让学生自评互评诵读表现;讨论环节,对个别小组思路引导不足,急于总结观点、推进流程,未充分给予学生展现独特见解、反驳争议的空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受阻,课堂活力未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