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学设计

作者:陈茜  日期: 2024-09-19  点击:

2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1.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其基础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课内容: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阐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框“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人生发展”在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分析

本框内容的教学对象为中职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有所提升,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问题。教材内容思路清晰、结构明显,便于学生学习。但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何将理论讲授与社会现象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

3.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基础模块“哲学与人生”1.2的内容要求及教学提示编写。

1. 知识目标:

理解物质的含义和意识的本质,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基本原理,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各自的基本观点以及各自的基本形态。

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辨别生活中的各类封建迷信行为,自觉抵制宗教观念及各种有神论的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指导人生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自觉践行和弘扬科学精神和法制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难点:

正确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形态,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教法学法

教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

6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7.教学课时

2课时

8.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展示两幅图片:“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并提问:

1.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的吗?

2. 人类是由女娲创造出来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世间万物具有什么样的共同属性?老师邀请大家,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PART/1

教师分别展示古今中外不同思想家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提问学生是否赞同这些观点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概括天地万物之间的共同属性。

 

引入时事:

“2023年8月24日13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并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新闻事件,通过提出的关于”核辐射“的三个问题,带领学生归纳”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设计意图】:课本上是把物质的概念放在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个小节里面讲的,我是把它提出来先进行讲解;一方面加强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保持后续知识的连贯性。

➯:讲物质这个概念的时候,用的是日本排放核污水这个事情,大家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例子,比如紫外线,气压、磁场、电场等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来加深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PART/2

回顾第一课内容:在讲解世界观的概念时,老师曾对”整个世界“进行解释,提问”整个世界“包括哪几个部分?

学生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教师提出三个议题,学生分成三组,进行小组讨论。

1. 自然界是神创造出来的吗?

2. 我们(人类)从何而来?

3.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邀请第一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播放视频:《地球脉动》第一集节选片段;

●教师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动植物?他们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视频中大家看不到的比如微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否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并归纳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一个结论:自然界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等,但从宏观到微观,从有机到无机,整个自然界都是物质的。

 

邀请第二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播放视频:《人类进化史》

●教师提问:结合视频,请大家思考,在智人与尼安德特的对抗中,智人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存活下来?

学生回答:工具更先进;大脑更发达;形成更大部落等

●教师引导并总结:这三者可以归为”生理结构、大脑发育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推动这三者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回答:劳动;

●教师讲解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教师分别讲解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三个基本要素: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引导并归纳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邀请第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蜂巢-茅草屋=高楼大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蜂巢始终如一,而人类却能不断改进自己的住所?与动物相比,人类的“高明”在哪里?

学生回答:因为人类具有意识;

●教师讲解意识进化的三个阶段、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起源——意识是①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展示图片:人脑与动物脑的对比;总结并板书: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播放短片让学生对大脑有更深入的了解。

●活动:邀请学生在纸上快速画出自己心里“鬼”的样子;教师评价后总结:,同学们所画的鬼的样子,是基于我们对人的具体形象的再加工。总结并板书:本质——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展示心理学图片,进一步讲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PART/3

●通过故事“学者与民工的对话”引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关概念;

●通过农民种地、教师上课、医生开处方三个具体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思考,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具体内涵。

●逐一讲解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邀请学生思考回答课堂一开始展示的六位思想家的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中的哪一种;

 

●逐一讲解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邀请学生对以上观点与五种基本形态进行匹配,加强理解。

 

播放视频:《网络占卜—是“算命”还是“算钱”》

教师总结:无神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没有神、鬼、天堂、地狱等超自然的力量,其本质是唯物主义的。

小故事:毛主席在沙洲坝修水井的故事;

教师提问学生归纳: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应如何做(课本P15)。

➯:如果时间充裕,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封建迷信事件,身边的事往往更有说服力。

同时也可以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及其家长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