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走进诗人心灵深处
作者:周晨韵 日期:
2024-06-26 点击:
次
一、教学基本信息
授课标题 任务一:走进诗人心灵深处
活动一:扣诗眼,明陶潜之“淡泊”
活动二:析用典,饮李白之“狂放”
活动三:比境遇,论李杜之“悲情”
授课对象 艺术2351班 授课学时 2
授课地点 智慧教室 授课时间 2024年5月17日
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属于语文公共基础下册第七单元任务一“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也就是“三境融通立”中的“心境”。
《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流露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
《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吟唱内心苦闷与矛盾的心灵之歌。这篇经典之作情感表达瞬息万变,忽而愁悲忽而欢乐,忽而积极忽而消极,忽而狂放忽而愤激。情感的复杂多变背后隐含着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
《登高》是教育部组织编写《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诗歌。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由于涉及到三篇诗歌联系读和对比读的需要,特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通过教学活动一方面关注学生运用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文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扣诗眼、析用典、比境遇等学习活动理解作品的意蕴,走进古人的心灵深处,领会他们独特的人生感悟,进一步领悟古代诗文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从三篇古代诗文中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处理人生困境,个人情感的方法,理解古代诗文的现实意义,并对诗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做法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思辨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根据观察,发现学生在文本的深入分析与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依旧延续着刻板的应试思维,认为语文就是背诵默写、依据模板答题,缺少对文本阅读的自觉。但同时,他们也具备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于诗歌这种充满想象力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教材 教育部组织编写 《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发现与鉴赏
文化传承与参与 1.诵读正音,理解文意,梳理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体会诗歌独特魅力。
2.对三篇诗歌进行综合研读,通过对诗歌内涵的探究,把握诗歌的多重思想感情,体会家国情怀的深层内涵。
3.紧扣诗眼,把握全诗内容,探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对三篇诗歌进行综合研读,通过对诗歌内涵的探究,把握诗歌的多重思想感情,体会家国情怀的深层内涵。 解决措施 学习时应明确作者并非仅是如实描绘客观景物,而是在以心迎物。采用听读、齐读、默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追求来理解和把握作者不同诗心。
教学难点 紧扣诗眼,把握全诗内容,探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解决措施 引导学生紧扣作品诗眼、作者生平等语言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探寻作者情感产生的根源和内涵。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超星学习通、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音频资源
教学策略 通过诵读、比读和联读,从诗歌的诗境、作者的心境和读者的悟境三个角度去鉴赏文本,立己达人。
自制ppt课件,设计好任务单,运用好教学平台,创造良好的古诗文教学环境。
课程思政
设计框架 不同的人生境遇,展现着深沉的情感世界,给予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走进陶潜的世外田园,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诵读李白的劝酒辞,感悟诗歌隐含着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比读李杜酒中的不同悲情,探寻诗人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进一步领悟古代优秀诗文的艺术魅力,提高古代诗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预习 1.预习《归园田居其一》《将进酒》《登高》三篇古诗文,背诵默写每篇古诗文对你有人生启迪的名句(自主选择)。
2.字音辨析,诵读正音、理解字义。
1、整理好教学资料,
发布在学习通上
2、布置预习任务,要
求学生认真完成 1.初步阅读课文,认真完成任务单
2、阅读拓展资料,自行搜索整理,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文体知识 让学生在课前就打好本节课的基础,便于课中更深入的理解
(二)课中实施
活动1:扣诗眼,明陶潜之“淡泊”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3分钟) 由“取舍”联系陶渊明心境。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1.自由发言。
2.初步感受人生境界。 创设情境
环节一
走进陶潜的世外田园
(7分钟) 朗读《归园田居其一》,知人论世,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朗读训练,梳理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生平经历。 1.学生展示预习情况,结合导学案资料一完成填空和字音辨析,朗读诗歌。
2.观看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锻炼学生课前预习,整理资料和朗读诗歌的能力,并能在课堂中展示出来。
环节二
找到归园田居的诗眼
(3分钟)
朗读《归园田居》,找到归园田居的诗眼。
1.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朗读诗歌。
2.分析文章的标题传达或暗示的信息。
1.找到文章标题,明确诗眼“归”。
2.梳理行文思路,明确诗歌内容,有诗眼展开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何为四个内涵。 引导学生对作者行文思路进行梳理,明确文章内容。
环节三
分析”归“四层内涵
(17分钟) 分析《归园田居》,结合具体语句思考诗人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来的感觉如何。
提出问题,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思考。
1.为何而归
2.从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何为 总结归纳
1.为何而归——
爱丘山
2.从何而归——
弃官场
3.归向何处——
归园田
4.归去何为——
返自然 通过从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意境和作者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活动2:析用典,饮李白之“狂傲”
情境导入
(3分钟) 1.由余光中《寻李白》联系李白形象
2.解题
关于李白,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余光中则这样描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酒气、豪气、剑气、才气凝结成一个“诗仙”李白。而他自己,举杯邀明月,自诩为“酒中仙”,今天,我们将通过《将进酒》一诗,了解李白与美酒的深刻羁绊。 1.结合导学案资料二自由发言。
2.初步感受李白与酒。
3.明确文体 创设情境
环节一
诵出酒入愁肠的豪迈激昂
(10分钟) 反复朗读《将进酒》,标注拼音,划分音节,理解文意。
1.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梳理课文内容。
2.依据划分音节、泛读情感,高声齐读课文,思考:如果用一个字来总括作者的情感,会是什么字? 1.听朗读,纠字音,划分音节,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明确总括作者情感字——愁。 通过朗读课文内容,把握将进酒中感情基调。
环节二
绘制李白人生的万古悲愁
(7分钟)
结合诗人创作诗歌的心境画出诗人情感变化图,以情带声。 1.结合具体诗句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字词,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2.提问:作者的“万古愁”从何而来?
结合诗人生平,知人探究情感内涵。 1.找出感情色彩的字词,画出情感变化图,并反复朗读。
2.结合诗人生平,知人探究情感内涵。 通过字词解读和知人论世,更深刻的感受李白万古悲愁。
环节三
体悟饮者留名的悲情愤懑
(10分钟) 分析用典手法,品读李白形象。
1.提问:留名饮者何其多, 为何独独选陈王?
2.品读李白形象。 1.合作分析李白用典既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激愤与控诉。
2.品读李白形象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李白用典手法,深层次品析李白多重情感内涵。
活动3:比境遇,论李杜之“悲情”
环节一
酒杯里的悲情人生
(10分钟) 整理资料,围绕李白和杜甫的人生遭际进行小组汇报。
对《将进酒》《登高》进行对研读,收集资料,组织汇报。
结合导学案资料2、3、4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报。 提升学生资料搜集和汇报讲演的能力。
环节二
李杜间的情感差异
(10分钟) 结合李杜人生遭际,比较诗歌情感异同,完成表格。 带领学生完成表格。 找到文章相关文段,并填写表格,概括特点。
从人生遭际角度,通过对诗歌内涵的探究,把握诗歌的多重思想感情,体会家国情怀的深层内涵。
(三)课后拓展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归纳巩固 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课后整理阅读批注,拍照上传学习通平台。 理解、识记、掌握。
三、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 评价内容 优秀(5星) 良好(3星) 有待努力(1星) 评价星级
理解诗境 概括准确、不遗漏,能够用好小标题。 概括较为准确、遗漏少,能够用好小标题。 简单摘录课堂笔记,缺少概括总结。
了解心境 内容要前后连续,要注重逻辑关系,关注总分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 内容较为连续,能够看出存在逻辑关系。 内容前后重复或表达混乱,缺乏逻辑关系。
表达悟境 语言要简洁、流畅,有说服力。 语言通顺,较为流畅,有自己的思考。 语言啰嗦重复,或存在较多语病,或不能清晰表达自己观点。
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走进诗人心灵深处”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心灵深处,领会他们独特的人生感悟,进一步领悟古代诗文的独特魅力,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从本单元的古代诗文中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处理人生困境,个人情感的方法,理解古代诗文的现实意义,并对诗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做法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思辨能力。由于两课时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三篇诗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详略的安排,既要从疏通文意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作品的诗境,更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理解作者的心境,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感悟,让学生能够体悟各诗人独特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