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将进酒2.0

作者:周晨韵  日期: 2024-05-17  点击:
教案
一、教学基本信息
授课标题 《将进酒》
授课对象 艺术2351 授课学时 2
授课地点 智慧教室 授课时间 2024年5月14日
内容分析 《将进酒》位于统编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七单元,归属于“古代诗文选读”板块。《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这一板块做了精准的定位和说明:“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提示中提出“引导学生重点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就作品涉及的文化现象与同学展开交流和讨论,联系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
依据课标的说明,我将本首诗定位为“诵读型”文本,采用“五读”教学法。王君老师说:“要上好诵读型文本,关键是‘诵读法’和其他方法的融合要自然无痕、巧妙得体。在诵读中渗透理解、渗透点拨,实现自然升华。”诵读是“表”,思维的渐进和情感的提升是“里”。用诵读撬开文本,撑起课堂,达成教学目标。
《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吟唱内心苦闷与矛盾的心灵之歌。这篇经典之作情感表达瞬息万变,忽而愁悲忽而欢乐,忽而积极忽而消极,忽而狂放忽而愤激。情感的复杂多变背后隐含着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学生是中职艺术设计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根据观察,发现学生在文本解读和文学鉴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他们也具备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诗歌这种充满想象力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文,对于古代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韵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其诗歌的风格有一定的认识。对《将进酒》也不陌生,但对于《将进酒》这样的经典之作,他们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诵读和背诵上,对于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对其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识不足。鉴于此,本节课希望能在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中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抵达李白心灵的深处,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提升审美品位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参考教材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品读、设计诵读方案等多种诵读方式,理解李白复杂矛盾的情感内核,提高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2.充分挖掘古典诗歌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解决措施 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揭示出李白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产生的根源和内涵。
教学难点 以“读”的方式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解决措施 采用朗读、听读、品读、参读、设计诵读方案等多种阅读方法,以及听读、齐读、默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在反复吟咏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等。
教学策略 “五读”教学法
课程思政
设计框架 人文积淀-健全人格-社会责任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关于李白,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余光中则这样描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酒气、豪气、剑气、才气凝结成一个“诗仙”李白。而他自己,举杯邀明月,自诩为“酒中仙”,今天,我们将通过《将进酒》一诗,了解李白与美酒的深刻羁绊。 导入 课堂准备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快了解学习内容。
(二)课中实施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解题 1.“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多为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2.乐府诗 解题 解题 创设情境
一读:朗读
任务一:识字顺音,
高声朗读 1.播放视频《《将进酒》朗诵:张译刘劲》。
2.纠正或指导字音。 1.依据视频标注拼音,划分音节。
2.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曾国藩:“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迸进,使古人之声调,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煅诗未就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工夫。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
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
二读:参读 任务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1.默读诗歌,寻找诗眼——愁,并说出理由(在知人论世后)。
2.知人论世——赐金放还
1.寻找诗眼——愁
明确:
一曰时光流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曰人生易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三曰有材不为所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暗含并未所用)
四曰圣贤寂寞。(古来圣贤皆寂寞)
2.知人论世
明确:赐金放还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1.默读诗歌,寻找诗眼,并找出句子论证作者为何而“愁”。
2.了解“赐金放还”的背景,从诗歌中推测李白“愁”可能的原因。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称诗眼,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诗词脉络的盘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能抓住诗眼或是文章的关键字句,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
三读:品读 任务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结合视频《“摇滚博导”陈涌海吉他弹唱《将进酒》》,思考作者除了“悲”还有怎样的情感,作者如何表达的。 1.播放视频《“摇滚博导”陈涌海吉他弹唱《将进酒》》
明确:(悲)、乐、愤、狂
(1)【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思考:作者悲什么?是如何表现“悲”的

时光流逝,人生易老

比喻、夸张、反衬

比兴:先言黄河以引起所咏之悲,同时用流水喻时光。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想象、夸张:天上来、朝暮。空间范畴的想象夸张,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时间范畴的夸张,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2)【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思考:作者乐什么?是如何表现“乐”的。

欢:朋友相聚,及时行乐

直接抒情、夸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直接抒写人生得意,需纵情欢乐。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三百杯”夸张地写出朋友相聚时的豪爽

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有用”而“必”、“还”,写出了作者的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积极用世的态度。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3.【愤】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思考:作者愤什么?是如何表现“愤”的。

愤:怀才不遇,志不能抒

借代、对比、用典

“钟鼓馔玉不足贵”使用了借代的手法。“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对比,写出了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壮志难酬而沉溺酒乡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

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曹植,字子建,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

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王士祯(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李白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 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4.【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思考:作者狂什么?是如何表现“狂”的。

狂:释放情感

夸张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夸张,作者抑郁不得志,只能将所有的情感通过酒来消除。

1.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找出其他的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读:美读 任务四: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观看徐健顺吟诵《将进酒》
2.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普及吟诵常识,播放《徐健顺吟诵《将进酒》》
20世纪以来,在西方读法的影响下,产生了现代“朗读”“阅读”。吟诵是吟咏与读诵的合称。“吟咏”指有旋律的读法,“读诵”指没有旋律的读法,合称“吟诵”。古诗文是吟诵着创作出来的,所以最好也吟诵着欣赏、学习和传承。
2.朗读指导(与任务三同时进行):
品读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上来”三个字要重读、语调要高昂,读出黄河之水携天风裹海雨自天而降的磅礴气势。第二节奏放缓,“暮成雪”三个字要读得沉重低回。

品读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两句语速要稍快、语调高昂,重读“必”和“还”,读出豪迈之气。必:一定。就说明此时没有被重用,但相信未来一定会被重用。虽然此时的李白是失意的,但他并不消沉,反而自信昂扬、乐观豪迈,展现出一种渴望用世的积极心态。这就是盛唐之音,盛唐气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重读“莫”和“空”,这两个词都是否定,双重否定意味着更强烈的肯定,要读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和豪气。

品读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不足”要读得轻松缓慢,读出不屑的语气来。“长醉”拖长语调,“不复醒”则相对较短,表示自己内心的愤懑,无奈。
中国士大夫历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两重选择。李白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的矛盾,是渴望建功立业与追求精神自由的矛盾与碰撞。当他被赏识时,他就“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洋洋。当他失意时就狂歌痛饮、及时行乐。他以生命的深度欢乐抵抗人生苦短的焦虑、功业无成的感伤。他表现得越狂放,隐藏在后面的悲痛就越深重。也只有这样的嚣张和狂放才能压住一个狂人自己的悲痛。杜甫最懂李白。他在《不见》中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还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品读4: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万古愁。
尤其“万古愁”注意,一是长。如“万古”那样冗长,这可能是人世间最长的愁了。二是硬。与“万古愁”相搭配的是“销”,而非“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销,烁金也。是指熔化金石。李白认为他的愁是万古以来凝聚而成,是如金石般坚硬的块垒,如果没有足够的火力和温度是无法熔化和消解的。这可能是人世间最坚硬的愁了。从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到唐宋的的杜甫、韩愈、李商隐、苏轼辛弃疾等等不胜枚举,只要是我们能叫出名字来的每一位文人学者几乎都有这怀才不遇之愁。有人戏谑: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失意文人的牢骚史。可见,这种愁,不是李白一己之愁,而是千古以来每一位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所以才被称为“万古愁”。唯有这样的狂歌痛饮之烁金之火才可消解这万古之冗愁。 1.结合吟诵视频与自己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 袁枚《随园诗话》:“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
补充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理解与应用。
五读:
议读 任务五:评说议论,活学活用
1.李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将如何评价
2.学测链接
1.参考
从诗中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
乐观、狂放、自信、豪爽、怀才不遇

乐观、自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豪爽、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学测链接
1.《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2.《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        ,        。
3.《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4.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作者不再抱有幻想、逃于酒乡的诗句是:        ,        。
5.《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6.《将进酒》中表现诗人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7.《将进酒》中诗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        ,        。
8.《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          。
1.略

2.答案:
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3.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4.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5.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6.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7.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8.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随堂测试用于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同时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此外,随堂测试也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度,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复习和准备,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某些情况下,随堂测试的成绩可能会被记录并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
(三)课后拓展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 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
2.小组合作,为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将进酒》设计配音。 1.讲解指导 1.完成配音 及时复习,并通过配音朗诵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通过诵读、解析、议读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将进酒》一诗,进而感受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魅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诗歌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在诵读中体会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然而,也存在部分学生对诗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诵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理解和诵读上的不足,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诗歌的精髓。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进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诵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层次含义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通过本次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