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的积极意义。
二、重点难点
1、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1、2课时,作写作背景解读以及文本梳理)
(一)导入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乌台诗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鸿飘零到黄州。但在经历了宦海沉浮和人生挫折后,他并未被灾难击倒,而是完成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更是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为历史奉献了著名的“一词二赋”。苏轼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这一切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赤壁赋,去触摸他那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
(二)整体感知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意境。
2、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文中作者情感变化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3、观景抒情。
(1)第1段情景交融,历来为人称道,故以诵读为主,力求入其意境。
诵读指导:注意节奏、停顿。中音,特别是通过某些地方的延长,展现出作者“遗世”“羽化”之乐。
(2)引导学生品“纵”“凌”“接”“横”“徘徊”等词写景传情妙处。
明确:
景美——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月光朗朗、清风徐徐、澄澈空灵,如梦似幻。
情乐——舒畅飘逸、超然物外,令人陶醉于良辰美景;宁谧空阔,如临仙境,撇开俗情,遂入空灵之境。
4、听音辨情
作者情感由此而转,歌箫之声,当细细辨之。
(1)歌中有悲意吗?
讨论:望美人兮天一方,让人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美人”,是渴慕的圣主,还是伸手难及的美好理想?
(2)背景音乐下,齐读描写箫声的句子,低缓深沉,作者如何将萧生之悲传达给读者?
明确:哀怨、思慕、哭泣、倾诉、潜龙舞、嫠妇泣,渲染出箫声的悲凉。转乐为悲。
5、随思物情。本文三、四两段,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悟理,把握其思路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1)悲从何而来?
明确: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飘飞,一是想到孟德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无限怅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思及自身,悲从中来。二是况宇宙无限,人生须臾怎奈这份空幻之感?欲超脱城市,寻求寄托,却“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提示:此处可通过诵读利用声调高低、语速、快慢,呈现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2)探究苏子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古代做文学作品中,此类思索比比皆是,如:(见PPT)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南华经》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朝露。——曹植《送应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由不能,不以之心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面对此种困惑,有人运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寸阴,而苏轼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的呢?
明确:苏轼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客只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空生“哀”与“羡”。苏轼能辩证的看待问题,知其不变,物我无尽,且与无限自然之中,撷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而能超然、独立、旷达、乐观,旷达乐观。
(三)拓展比较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四)审态察情
寥寥数语,尽现人物情怀,值得品味。
此“喜”与前“乐”有何不同?
明确: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足见兴尽之后的酣畅;相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显彻悟后的忘我与超脱。抓住描写情态的词语,就能感受出两者的差异。前者是欣赏美景,而了后者是忘怀一切之喜。
(五)结语
春去秋来,不萦于怀,成功失败、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碍于眼,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苏轼的成熟与旷达。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观照人生。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