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悲与喜的看台
——说《难忘的人物形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3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悲与喜的看台——说<难忘的人物形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活动目标、教法学法、资源整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分析。
省编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悲喜人生”,体裁是小说。总纲如下:
……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融合,“语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兼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悄然走进中职语文课堂,它使教师有了创新的空间,使学生走出了封闭的课堂,让教学“活”了起来。可是也存在形式繁华而内容空洞,课堂热闹而不着边际的现实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单元主题整体贯通,充分体现用活教材、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如何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生活有效贴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是语文综合实践这类课型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整个小说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了从细节入手品评人物性格,结合小说背景分析人物命运的阅读方法。
虽然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陌生,但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已是不争的事实。更由于中职就业班的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相对不高,所以仍有部分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方法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说活动目标。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将本活动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1.巩固并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角度训练分析小说人物个性的阅读方法。
2.尝试结合人物的身份、个性等描述人物形象。
3.学会用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展示学习成果。
4.认识文学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致和趣味,从文学中感悟人学,实现内化。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该活动的目标、学生学情,我采用的教法为:
案例导学法——围绕案例导学 紧扣样本推进
启发发现法——激发思维火花 立足看台发现
拓展延伸法——借助文本载体 延拓阅读生活
学法为:
自主阅读法——切准生活经验 自我阅读感悟
合作探究法——思维互动碰撞 实现常读常新
共享领悟法——展示学习成果 品评实践体验
五.说资源整合:
学生资源方面——我让学生围绕“难忘的人物形象”制作PPT,上台展示,成为贯穿活动的主要构成者。
文本资源方面——将《药》和《警察与赞美诗》两篇文章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将人物分析方法渗透在文本教学过程中,层层铺垫。
课外资源方面——将《孔乙己》等6篇经典短篇小说整合成一本小集子,推荐给学生,做好小说阅读知识储备。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对活动目标的分解,我用两个课时,三大任务来完成教学活动:
活动一:分析人物个性
活动二:描述人物形象
活动三:形象为何难忘
首先说主题确定:我将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悲与喜的看台”,着重探讨小说中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实现阅读体验内化。
设计意图:这样确定,一是基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悲喜人生”;二是基于本单元的体裁特点“小说”。让学生在小说人物的世界中感悟悲欢离合、人情冷暖,让悲与喜的审美体验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
说活动导入:我将课前采访学生的一组视频“小说是什么”作为导入。视频如下:
……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用采访的形式,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意在拉近小说与学生的距离;剪辑学生对小说诗意的表达,也是为最终成果的展示奠定基调。
说活动一:分析人物个性
在这一环节,首先是方法引领:我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药》这篇课文中,通过对围观杀人中“提、伸、退、挤”等四个动作细节的品析来把握看客特征,面对强权逆来顺受,面对义士受难怯懦退后,面对贫苦群众,排斥挤压的看客特征;通过对茶馆谈药中“吃了么,好了么……要不是我消息灵……”“疯了”“可怜”等语言描写的品析来把握无聊、无声、无名、无趣的麻木不仁的茶客特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带领学生回顾,在《警察与赞美诗》这篇课文中,通过对巧合的分析,来认识了苏比的三层悲剧:那就是流浪汉的身份让他始终无法融入社会的悲哀,巧遇赞美诗时内心迸发出的向善的光芒被现实扼杀的悲哀,命运始终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悲哀。
由此教师归纳,品析人物个性的方法,那就是紧扣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切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去品评人物个性。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巩固已学知识,另一方面是突出方法的指导,为学生开展活动和展示成果张本。
其二是成果展评,我挑选两份学生课前完成的PPT,请他们小组进行展示。这是第一小组的成果展示,这一组同学着重对孔乙己进行了分析,侧重抓住孔乙己的衣着、以及名人眼中孔乙己的角度分析孔乙己的人物个性,同时他们还设计了一张孔乙己的履历表,富有新意,得到了其他小组同学的高度评价。
这是第二小组的成果展示,这一组同学着重对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进行了分析,侧重抓住穿着、用具、住处等有形的套子和歌颂过去、躲避生活、禁闭学生等无形的套子来品析别里科夫的个性特征。
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性点评,肯定这两小组分析人物性格方法得当,同时指出要将人物分析得丰满,还需要结合社会背景、身份地位和所处环境。
说活动二:描述人物形象
这一活动,首先教师示范。我以《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例,紧扣她的身份(法国十八世纪中期的小资产阶级)、性格(虚荣、聪明)、际遇(因为一夜风光,丢失项链最终沦为底层民众)、项链遗失后的做法(敢于担当、诚信、坚强)等多角度来描述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以教师示例的形式,授之以渔,给了学生一把描述小说人物形象的钥匙。
其次是成果展示(播放视频)
……
这一小组的成果展示,是对《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进行了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用电视剧照以及简练的文字,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白流苏一生的际遇,并从她对母亲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对命运的态度得出她是一个柔弱、强悍、倔强的不同于一般中国女性的女子。
设计意图:这些成果展示,用学生点评中的话来说,是真切地扣住了人物的身份、个性、环境和命运来描述人物形象。
说活动三:形象为何难忘?
这一环节,首先是再次设伏。在学生已有成果展示的基础上,我再次蓄势铺垫,紧扣学生已生成的人物形象,抓住“为何难忘”,探寻背后根源。让学生畅所欲言,为什么这个人物形象能够深深地烙在我们心里?
设计意图:小说是生活的艺术,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去体悟人生、体悟生命、体悟社会,引发心灵的共鸣、震撼、反思,关注文学中的人学,这才是“难忘”的真正原因。
说活动小结:
我继续将采访学生的经典语句打印在PPT上,如:
小说是生活的底片……
小说就像一杯咖啡,虽味苦却香甜……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尝遍酸甜苦辣……
小说就像泥土,平实得就像你脚下的土地……
小说又像一滴泪,常常触动你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小说是一个春雷,经常让你如梦初醒……
小说通过一个虚拟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理想,反映社会现实……
小说中的人与事,有时让人一言难尽,让人无可奈何,让人啼笑皆非,让人会心一笑……
小说……犹如现实中不同而相似的剪影,把千姿百态的生活反映得生动而深刻。
由此引出对小说自我的体悟,最终归结为“文学即人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小说为镜,可以悟悲喜,突出实践主题——“悲与喜的看台”。
说作业设计:1.整理完善人物形象PPT;2.继续完善老师所推荐的小说集,结合自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巩固和活动的二度生成。
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一是切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二是紧扣活动进行板书,引导学生去关注文学中的人学和社会中的生活。
七.教学反思:
徜徉在小说的海洋里,学生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的热情以及学习的效果超出我的预期。
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
付诗乐:体会到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生机勃勃,边玩边学,享受学习!
赵艺琳: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了课堂中,课堂不再是那么死气沉沉,让我们很感兴趣。
张雯: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轻轻松松就掌握所有知识要点。
王珊:在有激情有节奏的课堂中,受益匪浅,让我真正投入其中,去大胆表达,在学习中奋进!
吴晨迪:小说是社会的产物,在学习小说的时候,同学们都不是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待,而是把自己放入小说中,成为其中一份子,在课堂中大胆猜测,大胆思考,积极表达,让传统死板的课堂变得活跃轻松,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相关知识。
石鑫:我们对于小说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与往常的语文课相比,我们更具主动性,我们喜爱这样的感,一种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讨论和理解的感觉!
我想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幸福感!
我的说课到结束,恳请评委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