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故都的秋》任务单答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要求
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品味课文中精致细腻的语言。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课前任务: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郁达夫文集》,作者_郁达夫 ,原名_郁文_,现代_小说 家,_散文 家, 是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 日本 ,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他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本文描绘了故都的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佳日秋果,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眷恋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3.写作特点:(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4.文化常识填空
(1)陶然亭:名字取决于 唐 朝诗人 白居易 的“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2)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出自《 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3)秋土:古时指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出自《 淮南子· 缪称》:“春女思,秋士悲。”
(4)欧阳子的秋声:指_宋 朝文学家_欧阳修_的《_秋声赋 》。
二、注音
潭柘寺( zhè ) 一椽破屋( chuán ) 点缀( zhuì ) 落蕊( ruǐ )
廿四桥( niàn ) 著着单衣( zhuò ) 平平仄仄( zè ) 椭圆( tuǒ )
颓废( tuí ) 混混沌沌(hùn dùn ) 驯鸽( xùn ) 折去( shé )
三、词语解释
1.著着单衣: “著 ”同“着”,穿衣。
2.平平仄仄: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文中指推敲起字的韵律来。
3.混混沌沌 : 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课中任务:
四、课堂探究
1.课文的文眼是什么?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课文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写清晨院中所见,写槐树落蕊及其有关情况,写秋蝉的残声,写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写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佳日秋果。
3.课文开头、结尾两段采用对比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都重在写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之不同,通过对比,更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4.课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味之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突出北国秋味的醇厚、浓郁。
5.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落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6.读第12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要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段议论,是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从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增加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7.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8.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9品味下面的句子,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五、归纳总结:
课后任务:
六、阅读语段,选择合适的答案
(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___。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____,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____。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____,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1.在文中____处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 )
A.点缀 落叶 触觉 寂寞 B.点缀 落蕊 触觉 落寞
C.装饰 落蕊 感觉 落寞 D.装饰 落叶 感觉 寂寞
2.本文主要是描写了( )
A.北国的秋景 B.秋天的槐树
C.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D.北国秋天的槐树落蕊
3.本段描写渲染了诗一般的秋色,同时作者也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 )
A.淡淡的喜悦 B.轻松、闲适
C.淡淡的悲凉 D.悠然自得,乐在其中
4.对“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正确理解是( )
A.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B.见叶落而心上流泪
C.梧桐树落叶时,秋天就快到了
D..看到梧桐树叶就能让人看到秋天的景象
(二)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____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____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____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____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按文意,横线处应填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 椽 泡 漏 静 B.幢 冲 洒 漫 C.间 烫 射 默 D. 椽 冲 照 面
2.概括此段大意,最恰当的是 ( )
A.牵牛花的蓝朵 B.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C.回忆北国之秋的清晨 D.北国之秋的秋色
3.下列关于“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中“漏”字的正确理解是 ( )
A.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浓荫下日的倩影,突出了秋的“清”和“静’.
B. 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浓荫下日的倩影,突出了秋的“悲凉”
C.用明白如话的口语,道出了秋日清晨的“清”和“静”。
D.用“漏”和“一丝一丝”搭配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日光的细腻、温和,令人回味。
4.写牵牛花,却又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是因为 ( )
A.这些冷色调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
B.作者本人偏爱淡雅的色调
C.牵牛花多蓝色或白色的。
D.冷色调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水平: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