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以及一些不等关系的相关知识;
2.对于基本不等式的学习,学生的认知困难主要在两个方面: (1)什么是基本不等式?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接受是比较困难的;
(2)如何用数形结合的思路理解基本不等式?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计算,重视课堂问题的讲解设计,引导学生掌握。
二.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不等式及不等式证明方法,本节内容一定程度上是前面学习的运用,也是后面系统学习不等式证明的基础。基本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放缩法证明不等式会经常用到基本不等式。另一方面, 基本不等式作为求极值的的一种方法,经常运用于实际问题,而且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通过基本不等式,常常可以将一些较为复杂的求极值的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在化归方法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
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较为真切的体会到数形结合法的神奇之处,也加强了数学联系生活这一重要的数学观。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心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抽象数学思想方法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与证明过程,提升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以及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2.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
【难点】
基本不等式的推导及证明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认识中有哪些不等关系?以及初中阶段大家非常熟悉的数的不等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忆,思考,回答得出,不等关系可以是用不等号连接的,数的不等关系是正数>0>负数。
教师活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引出非负数以及非负关系,以及课题:基本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课题,能使学生很快有新内容的学习的抵制状态,进入回忆的兴奋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是自我的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x-y)²存在怎样的不等关系,让大家思考,如果展开是什么样子呢?写出关于xy的不等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进行巡视指导交流结束后,请学生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结果进行评价指正。
环节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给出求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公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非负数a,b代表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可以看作用a=x²,b=y².
教师活动:进行巡视指导交流结束后,请学生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结果进行评价指正。指出要注意a,b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同时引出如何用图像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含义,在黑板上进行图示讲解。得到,
是a,b的算术平均数,
是a,b的几何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层层提问,利用提问法和引导法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语言表达意识和共享意识,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这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六.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基本不等式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并作答,或者找同学代表进行板演完成后,教师给出正确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总结,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能更好的将认识学以致用,找学生代表去黑板进行练习,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最后,针对练习结果进行统一订正,并对他们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体现课程评价在课堂中的合理运用。)
七.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或情感方面畅谈本节课的收获,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评价并总结。对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在小结环节里,先让学生进行自评,再让学生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同学。不仅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清楚认识,更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八.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一二题。